做大师要耐得住寂寞
(2012-09-25 22:42:21)
标签:
杂谈 |
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梅纳德•凯恩斯……虽然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虽然并不久远,但辈出的大师灿若星辰。
大师们的成长历程清晰地呈现出这样的事实:许多时候,他们只是仅仅出于对某些现象的思考,或者缘于生活中的某些偶然,或者因为对某些观点的极力反对,这才逼迫或者说是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地思索。
比如,如果没有那次远行,没有遇到伏尔泰、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令人激动的人物”,没有看到重农主义者“漏洞百出”的《经济表》……亚当•斯密能否写得出震惊世人的《国富论》,或成疑问。
如果我们再深入这些大师们的生活又不难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与“论战”相伴。成就马尔萨斯名声的《人口原理》,居然被李嘉图讥为“几乎没有哪一页”找不到“某些谬误”。
而李嘉图研究时选择的那些特定的假设或事例,在凯恩斯和熊彼特看来,“只是为了确保能够得到他想要的结果”,熊彼特甚至冠之以“李嘉图恶习”。
虽然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阴影成就了凯恩斯的经济学地位,但凯恩斯在今天享受到的推崇与遭遇到的“恶评”可能难分伯仲。
作为经济学批评家、随时准备投身“战斗”的凡勃伦居然被学生如此戏谑——“(他)用一只眼盯着他所分析的科学的优点,另一只眼睛则注视着局促不安的读者”……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洋溢着这样批判与反批判的浓郁学术精神,在短暂的历程史上,经济学的步伐会如此铿锵和稳健。
见贤思齐,让人不油地想起这样令人汗颜的现实。国内曾有调查显示,79.6%的人觉得“部分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72.3%的人认为“大量‘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与“砖家”泛滥现象“相映生辉”的是,一些专家学者丧失了学术原则,当起了利益的“吹鼓手”。中国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曾直言不讳,房地产界“豢养”了一批“御用文人”,或通过“重金”让一些专家和媒体为其制造舆论。
看似热火朝天的言语缠斗,真正基于学术原则的争论只剩皮毛,掀开这层唬人眼球的虚伪饰物,满眼呈现的只有横流的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