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乐人生》之二十六

(2015-03-16 16:33:09)
标签:

佛教

教育

达照法师

《快乐人生》

分类: 如是我聞

《快乐人生》之二十六

 第二节  确认无我

    第二步,当我们真正看清楚、看透了,发自内心地愿意放下,确认“无我”。

这是我们在修道路上的一个很大的矛盾。本来修行是为了满足自我——我要开悟,我要成佛,我要度众生……结果到这里发现,那个“我”不管用,那个“我”是一个错觉,我们不得不把它放下。一旦真的放下了,我们就是圣人了,从此以后,轮回的世界里不再有我们的名字,所以佛才肯定地说“诸法无我”。 大家要记住,这是一个真相!它不是一个道德观念上的“无我”,不是说佛教徒道德很高尚,做事情都很“无我”,这只是在塑造一个“无我”的观念,让自己处在“无我”的状态里面,实际上还是保护了一个自我。

佛法讲“明心见性”,真正的“无我”,是我们在道理上认识到确实没有自我,这个时候,真心就坦然地表露出来。古人把这个比喻为虚空,叫“心融妙理虚空小,道契真如法界宽”。当这种微妙的“无我”的道理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心,整个虚空大地有相的事物都不足为奇,“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没有任何相可以表达真心的世界。所以第二步就是确认了“无我”。

我们现在都会玩计算机,计算机程序设计出来后,要不停地去观察程序有没有漏洞。很清楚地观察的这个过程,就是塑造“无我”模型的过程,就是解悟“无我”的过程——它属于解悟——理解“无我”了。但是我们要让程序在计算机里面能够正常地运行,最后要按一个回车键。这一下要拍下去,需要足够的勇气。如果我们对五欲六尘的世界、无我无常的世界没有看得很清楚,想懵里懵懂地拍下“无我”,不太可能,力量太弱;听起来已经懂得“无我”了,已经知道“无我”了,但是一扭头过去就是“我”,没有力量。

所以修行在确定“无我”之前,需要经历的是千辛万苦,可以说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就是在这个地方。

在上一主题所讲的“快乐的秘诀”只是人天的善法,告诉普通大众要珍惜这一期宝贵的生命,不要让一期宝贵的生命生活得哭哭啼啼;但这里我们就要在快乐人生的基础上,彻底找到生命的根源——观察无常,观察“无我”。

在这个“无我”的观念树立起来之后,我们需要努力的,就是心甘情愿地把色、受、想、行、识放下。“心甘情愿”这四个字不太容易,真的不太容易!《心经》里面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不观别人,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不用“看”,用“照”,就是回光返照。就像阳光照亮在我们的人生中,把过去人生经历中所遭遇的种种嬉笑怒骂、爱恨情仇一样一样拿过来,晾晒在光天化日之下,把自己所执着的、所讨厌的、所追求的全部拿出来,一样一样对照;照到最后,发现一无是处,全部都是无常,这就是真相。

古今中外,曾有多少人以为自己不可一世,可是你看看,“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再牛的人都死了,谁还想牛,他也一样会死。我们看到的还只是人世间的历史,佛菩萨看到的是六道轮回。天人的寿命那么长,但证入四禅定的人一看,天人也是无常的。天地万物、整个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变化当中;大到无穷无尽的世界,小到一念心,全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在这样的真理面前,就不得不低头,不得不认输,不得不心甘情愿放弃。

千万注意!放弃不是让我们去跳楼。一讲放弃,就有人说:“太消极了!我们正在快乐的顶峰,而不是在痛苦当中。”让我们放弃的是执着,是要我们斩断产生痛苦的那个根。

我们还要注意,修行不仅是指要自己积累多少功德。有些人念经念咒,以为念得越多,功德就越大,菩萨就越会保佑自己,死了以后“钞票”就越多。其实修行到最后,就是跟自己的执着斗争,跟自己的迷茫、痛苦斗争,跟自己放不下的那些贪嗔痴斗争,因为就是那些东西使我们生生世世被动地被业力牵着鼻子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