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乐人生》之十一

(2015-01-31 06:30:00)
标签:

佛教

教育

达照法师

《快乐人生》

分类: 如是我聞

《快乐人生》之十一


 

  第三节    “戒定慧”三学与究竟的快乐

 

  一、“戒定慧”三学

  佛法给我们建立的修学规则是非常完善的,从“戒定慧”三学就可以体现。

  首先,“戒”是从外在的行为上规范自己。这个规定不是死板的,是根据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来定的。

  以吃素的戒律来说,出家人在印度托钵化缘到的食物都是荤的,因为当地没有素食,也不要求人家煮素。佛法流传到汉地,那时候是农耕社会,“皇帝菩萨”梁武帝,他看我们汉人都是自己种菜,寺院也有厨房,居士会供养,出家人吃长素是有条件的,所以他提倡出家人全面吃素。在家的居士五戒跟出家人的戒律不一样,对在家居士没有要求吃长素,因为条件不够。在家居士如果有条件受菩萨戒了,也要求吃长素。而藏地都是游牧民族,以牛羊肉为主食,又是多寒国度,吃一点菜可能不能耐寒,所以藏传佛教里也是可以吃肉的。

  佛还说:“小小戒可以舍。”所谓“小小戒”,就是指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可入乡随俗,不能抱持一个固定的规矩不放。比如在印度,出家人大小便都要蹲下来,即使是男众也要蹲下来;在中国,如果男众蹲下来,人家会怀疑这人是否有问题。风俗习惯不一样,我们如果不能同时符合这两种要求,就要入乡随俗。

  佛法告诉我们,先从最外在的表相上一点一点改善自己,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去改善自己,然后再按照戒律的标准规范自己。

  戒律说到底就是关系学,就是先把我们的身心关系处理好。结戒十句义: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难调者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正法得久住。这十句义当中的涵义,就是要处理好自己的身与心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戒律告诉我们,先要从有相的角度把自己的关系处理好。

  学会了到寺院里的各种规矩,以及持戒的各种行为规范,这只是基础。更进一步,作为一名佛弟子,我们的情绪如何去把握?起心动念应该如何去安排?把这颗心要放在什么位置上?如果不找一个方法把自己的心管理起来,这颗心就是野生的。野生的心是什么样的?就像山里的树,没有经过修理,它的枝桠到处乱生,哪里有阳光,它就往哪里长。我们这颗心如果不经过禅定,不通过佛法的训练,那么,哪里有好处就往哪里去,哪里热闹就往哪里跑,哪里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往哪里钻,是不是?它随着欲望的惯性走,只想满足自己,而凡夫生死轮回的动力就是欲望。所以,情绪需要管理,八万四千法门,就是让我们的情绪能够稳定下来。

  “定”就是禅定,是指要把我们的情绪处理好。我们经常管不住内心的情绪,佛法中有一套非常有效的方法,让我们能够管得住自己的情绪。大家学习佛法,对于八万四千种法门一定至少要掌握一种!这么多法门,如果一种法门都掌握不了,那真是太可惜了!

  最后是“慧”学,就是要让我们能够达到对整个身心世界清楚地了知和把握,包括对我们的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的前因后果,都看得很清楚。佛法的慧学本来是诸法实相的十个范畴,叫“十如是”,概括起来只有两样:一是智慧,一是慈悲。

  慈悲也表现在对因果的认识上。因果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基本规律,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好,物质世界也好,整个世界的运行无不遵照因果的规律。所有的因种下去,在一定条件下就会成熟而产生结果。这是一条谁也改变不了的永恒规律,但平常我们又不敢承认。比如说,有一个人突然遇到什么灾难了,我们告诉他:“你这是报应。”他可能会恨我们:“你笑话我,我已经遭灾难了,你还这样笑我!”实际上真的是报应。所以我们讲话要善巧,这样的话要对能够认同和理解因果的人去讲。我的一个同学感冒好几天了,头痛很严重,很痛苦,我说:“你简直是报应。”那这个没关系,因为他知道这确实是报应。对众生是不是真的慈悲,要看我们能不能从因果上观察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二、全面地认识、把握生命的快乐

  离开了戒定慧这三学,去追求短暂的、片面的快乐,到最后不一定真正快乐。就像一棵树,只是追求叶子的鲜活繁茂,忽视树根、树干、树枝,最终叶子也会掉光的。如果我们只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到最后会发现自己整个精神是空虚的。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只追求精神,却忘记了在物质上帮助别人,忘记了人还有相上的追求,到最后就会像“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的罗汉一样,精神是很满足了,但是物质很空乏、很被动。

  大乘佛法是非常圆满的,它既要在内在的精神上彻证无我,证悟空性,究竟涅槃;外在上又要度化一切众生,把任何一件事做到最圆满。《楞严经》里阿难尊者在佛前发愿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成佛,我也不涅槃。他的心愿是对一切众生发的,这就对物质和精神都看得非常全面。事实上,我们可以对这两方面都注意到。

  物质的世界里,哪怕是一粒灰尘,我们都不能对它产生负面的情绪。如果我们说“这个长得真讨厌”,讨厌的念头一产生,将来我们就会为这个念头负责任,就会产生一个讨厌的世界。我们看这个人不顺眼,产生了讨厌的念头,好了,以后就要跟他讨厌一辈子。一定是这样的!物质的世界,小到一粒灰尘,大到一个世界,当跟我们的心相应时,那一念相应就是一个新的世界。这在《华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于一尘中尘数佛”就是这个道理——尘尘刹刹,一尘一切刹,一切刹即一尘。

  外在的物质世界如此,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如果说:“这个人就是讨厌,我对他慈悲不了!”我们对他慈悲不了,他一点都不会受影响,关键是我们自己受影响。有些人看到别人的毛病后,嫉恶如仇——好像几代的冤仇报不了一样,特别是看到一个不修行的人,或者不讲道德的人,内心就产生仇恨;不要说生起仇恨了,就是有一个“这个人不好”的念头生起来,这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我们一定要赶紧忏悔。

  佛法让我们要认识到快乐从哪里来、痛苦在哪里,要全面地看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地看问题,那我们的认识一定是片面的,即使由此获得了快乐,这种快乐也是片面的,而片面的快乐一定会失去。一定要记住:片面的快乐一定会失去!只有生命全部是快乐的,才是真正的、究竟的快乐。对照大乘佛法的圆满,是要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思想狭隘和片面的毛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