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告诉我们,人生如果只追求目标的话,那是很危险的。因为人生的目标,在生活当中是经常会改变的;如果不想改变,你就要树立一个非常牢固、非常持久的目标,而一般的人没有这样的目标。如果你没有一个持久的目标,当完成第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会开始徘徊。像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做完了,下一件事情还没有准备之前,就有点茫然,不知道该做什么。
佛陀教导我们该如何建立生命的目标。我们大家皈依了三宝,就是要以三宝作为我们的归宿、依靠,并建立一个非常持久的目标——成佛!人生要建立两个目标。一个是长久的目标,另一个是短暂的目标。长久的目标最好是在这一生中,到死亡之前也实现不了的目标。如果你在死亡前两天实现了全部的目标,那么最后两天你会变得空虚无聊,不知道往哪里去:人生最痛苦的就是失去了方向。皈依三宝以后,我们长远的目标就是要成佛!
大家想一下,成佛是一个什么概念?成佛就是把我们身心所有的优点、所有的真相、所有的智慧和慈悲全部都开发出来!这不是一般的目标。可以说,恐怕尽此一生都实现不了。
香港大学有位教授说,佛法就是告诉我们,生命要无穷尽地奋斗!之所以能够使我们无穷尽地奋斗,就在于我们平常无论多么努力,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但它可以始终使我们不停地改善,不停地提升,这才是真正的目标!这个目标树立了以后,我们的生活会不停地进步,而不是退步,不是茫然。所以皈依佛是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皈依法是让我们知道达到这种目标的方向路径,皈依僧是让我们内心要清净,生起一种没有污染的、不带有烦恼的快乐!可以说,皈依僧是一个短暂的目标。人生如果没有目标,生活就会变得很枯燥。
四、短期目标要围绕长远目标
短暂的目标,就是近期在自己估算的时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有,因为有了这个短暂的目标,我们会努力地去做,实现了会有一种成就感。比如我们今天想要诵一卷经,于是你算好时间诵完了这卷经,你就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就觉得今天没有白过。你想做一件事情,打算一年,或者两年、三年一定要实现,实现了就觉得自己没有白活。你在做这件事,它不断累积,离目标越来越近。我们生活、工作,甚至做生意都需要有这样的目标。我们做每件事情都要让自己非常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所有的小目标都要围绕我们的大目标去进行。皈依三宝特别好,因为皈依了三宝,我们就知道自己是一个佛弟子,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要回向菩提,回向成佛!甚至吃饭也要念供养咒,将吃饭接受布施的功德回向给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出家的佛弟子将吃饭都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佛事,当作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出家师父知道,毗尼五十三咒,就是从早上起床,脚踩到地上开始,就要念诵这些咒语了。如果踩到了众生,就要念“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就是说,希望与我们有缘的众生,万一受到我们的伤害,都马上要往生到净土,希望它们能够好起来!你看,从一个非常微小的威仪当中,就体现出我们所有的行为取向,都是指向菩提这个佛果。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麻烦,这些麻烦都会使我们得到锻炼,这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目标,我们就会停滞不前。譬如说走路,如果我们知道要走的路不光是眼前这一段,还有很远,那么虽然路难走一点,我们还是要想办法闯过去。就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知道目的地还没到,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们都会朝目标奋进。所以有目标,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力量。
五、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自利利他
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是否树立了目标。用佛经里面的话说,就是我们是否已经皈依了。那颗到处去拈花惹草、到处去求名贪利、到处流浪的心有没有回归菩提大道?如果你已回归菩提之路,想要成佛,即使在过程中想要名,想要利,那也是为了成佛的名、成佛的利,那么这个名和利就成为功德成为庄严,“利”就是自利利他。古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自己,却不为自己,那是傻瓜!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因为他是看到了无我,没有“我”可为。
菩萨是自利利他,为什么要“自利利他”?学佛的人首先要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你得到了这种利益,确定这是一种利益,不是一种危害,你才有能力、有胆量去告诉别人:“你们也要学佛!”如果你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学佛了以后,总觉得自己很委屈,好像失去了很多世俗五欲的快乐,有很多的快乐没有享受到,觉得很难过,如果是这样,你还叫别人学佛,那是没用的,你给别人讲佛法也是没有力度的,因为你自己都不觉得佛法是真的好。就像济群法师所说,你的心态是轻飘飘的、经不起考验的。如果你得到了佛法的利益,知道了佛法的根本是为了让每一位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那么你学起来就是沉甸甸的,跟别人讲法的时候你就会理直气壮,因为你知道这是真理!你已经实践了,别人也可以这样去实践。
有些人认为,佛教徒每天到庙里去烧香拜佛,都是为了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利益,都是自私自利的。请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想利益,他还能利益别人吗?所以我告诉他,佛教徒求菩萨保佑自己,并没有自私,这是正确的,不叫“自私自利”。自己得到了利益,然后再希望别人也得到利益,这是佛教徒的正确心态!
人人皆有一颗善心,每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一般社会上做生意的人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只想自己得到利益,希望别人不好,那是自私自利。作为佛弟子,坚决不允许为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别人的利益。佛法的戒律,包括修行,都不希望别的众生为自己去牺牲什么。我们先要自己得到了利益,然后再进一步将利益扩展到别人身上。如果只求自利,虽然是正确的,但还不够!所以我们把小乘果位阿罗汉叫做自了汉,他自己解脱了不想去帮助别人,但是也绝对不会妨碍、伤害别人。我们长远的目标不是仅仅证得阿罗汉,更要成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