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崇尚公私分明,以此美德为荣。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公私分明。
笔者原所在部队有一位著名的登高英雄、志愿军特等功臣杨连第。在朝鲜抢修被美军炸毁的某铁路大桥时,杨连第手中的一把夹钳不慎掉入江中,他硬是冒着严寒潜入江底找回夹钳。有人可能难以理解:一把夹钳所值几何,如此玩命值得吗?但杨连第认为,这把夹钳是国家发给铁道兵战士的武器,不是个人私产。意思很明白,夹钳若是私产,他犯不着冒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去打捞。现在有个孔繁森,收养两名藏族孤儿以致不得不卖血来补贴开销。按说,他作为一名地级干部,完全可以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在自已抚养时申请一点公款来弥补。但孔繁森公私分明,个人的义举属于私事,宁可卖血也不向国家伸手。
在我们周围也不乏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做到公私分明的事例。笔者所在单位某副处长因业务工作关系常接待客人。烟瘾极大的他身上必备两种烟:向客人敬的是公款购买的“遵义”牌;自已陪吸则是从另一口袋掏出的自费购买的“朝阳桥”。该同志虽已故去,但人们谈起发生在他身上的这类事总是记忆犹新、佩服不已。
遗憾的是另一种公私分明也不少见: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用水用电、看病开药、交通通讯等。如系公款开销的,有的人往往显得“慷慨大方”;如是家庭、个人开销的,必定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本来不正常的现象似乎已经“理所当然”。举一个人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例子:很多家庭的卫生间都备有一个小拖把,大便后用少量的水连冲带拖就把便池洗的干干净净。有的人家甚至把洗脸洗衣服用过的水留下冲厕所。如此节约用水很值得提倡。但公用厕所里,就少有人想到配个小拖把;即便配了,有些人也不愿意付出这举手之劳,而是打开水龙头使劲冲,有的甚至打开水龙头后一走了之。所谓的“长流水”、“长明灯”我们不是随处可见吗?如果我们的公共生产和公共生活用水都像家庭生活用水那样节约,我市供水紧张的状况将会大大地缓解。
中华民族以节俭著称于世,这是一种美德,只可惜大多数反映在个人消费上。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巨大浪费(高消耗、低质量、多废品加上“大家拿”导致高成本、低效益的情况比较普遍)和消费领域中的高度节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进一步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在消费领域中的公款消费的巨大浪费和私人消费的高度节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一个公私观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上述模范人物那样,把公款、公物看得比个人财物还要金贵;也不指望多数人能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但完全可以在反对损公肥私、化公为私、假公济私的同时,要求人们做到爱惜、节约公共财物同爱惜、节约私人财物一样——这应该不是苛刻的要求。只是多数人能做到这一步,我们这个社会的面貌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无论是道德方面还是经济方面。
作者系贵阳市原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