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该有怎样的生活——读《教师花传书》有感

分类: 读书笔记 |
教师该有怎样的生活——读《教师花传书》有感
六月,夏的热情初显,但还不至浓烈。六月,清新葱茏,绿树阴浓,亦是成长的季节。本月叙事者共读的书目是《教师花传书》。
“教师花传书”这个乍看让人颇感费解的书名,让我在共读开始之前便忍不住翻看。《教师花传书》名字起源于《风姿花传》。“微风下,心与心的传承即为花,故名《风姿花传》。”《风姿花传》是世阿弥为将其父观阿弥的艺术传承给子孙后代而著作的能乐教科书。《教师花传书》秉承《风姿花传》的精神,指出了教师洗练教学,形成“妙花”的“心”(思想、哲学)以及“花”的“种”(基于体验的身心技法、智慧)的方法。
虽是一本不太厚实的小册子且包含诸多课堂教学实例,但是读起来并不轻松——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阅读一些国外翻译过来的教育著作,总会有吃力感。本次阅读过程中,精读之后,进行了略读并梳理每一章节的框架,认真绘制出思维导图,继而再根据思维导图进行回顾、反刍。这样一番流程下来,方才较深地理解、拥有了这本书。
书中反复阐述的几个观点,带给我深深的启迪,如,教师的能力是“匠人”能力与“专家”能力的综合体,教职的本质是专家,最为重要的是教师作为专家的成长;教师工作的本质不只是“教学”,更是“学习”,肩负着“教的专家”责任的教师,要向“学的专家”转型;课堂应知性、柔和而丰富,避免华丽花哨,教师追求课堂教学“妙花”绽放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种”的培育与修炼……
整个阅读过程中,一种静谧而安然的氛围始终包围着我。自在独处、细细品读的时空里,我在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该有怎样的生活?
在持续的学习中研修素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曾在网络上疯传,于是许多人便扛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旗帜,浩浩荡荡地奔向远方,去寻找诗意和美好。我更认同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诗中的描述,“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一样,把人带向远方。”真正的诗和远方,来自内心的安宁与归属,与身在何方并非绝对相关。假若带着一颗消极、倦怠、冰冷的心,即使来到春暖花开的远方,也将无法感受盎然的诗意。
我们应该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从阅读中汲取成长的能量。但“学习”的概念是广阔、丰富的,并不局限于读书。我们还应该向儿童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持续学习的步伐,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教师,更多地被认定为“教育者”或者被期望为“教的专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一观念根深蒂固。但我们不能被“师者”的光环所蒙蔽,为“专家”的名号而沾沾自喜。无论外界如何“抬高”或是“贬低”教师这一职业,我们始终应该有清醒的自我认定——用事实证明,用成长说话。作为教师,唯有自我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让那些对个体的“质疑”烟消云散;唯有群体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提升整体素养,让那些“诽谤”不攻自破。佐藤学老师所说,“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值得我们品悟、铭记以及用心实践。
在安静的实践中提升能力。
教学是华丽、热闹的吗?我不这样认为。接受、倾听、憧憬、成长……这些教学中的关键词都是朴实而安静的,教学也应如此。
“教师的工作是从接受开始的。”佐藤学老师借由福田老师的事例发出这样的感慨。接受每一位儿童,接受儿童背后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这一“教育实践的起点”其实很难真正落实。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容易“接受”聪明、好学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偏重“悦纳”乖巧、老实的孩子。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而并不一定说明教师偏爱、狭隘。但当我们认识并认同“接受”是教师工作的开始,我们的心态与实践或许会悄然向着好的方向,发生一些改变。
“倾听”是作为“匠人”的教师最核心的能力。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德。倾听稚嫩的儿童用支离零碎的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畅想;倾听羞怯的孩子闪躲的目光中隐藏着的童年的心事;倾听沉静的教材在安静午后发出的稀疏哀叹与期盼;倾听自己在忙碌教学的片刻闲暇里最真切的呐喊与渴望……
儿童坐于教室,而不应困于教室。孩子坐在教室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充实,看到“诗与远方”,知道外面还有一个更广大、神秘的世界等待探索;偶尔来到花园、田野,能够从一朵花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从一棵树中看到生命的顽强,从一颗露珠中憧憬太阳的光彩。这对于孩子和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也是努力的方向。在安静的实践中品悟、成长,对学生与教师,皆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刻的反思中回归初心。
针对评课,佐藤学老师做出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他的反思发人深省。“教师之所以不能从同事的教学实践或课堂事件中学习,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评课恶习。”即,参与评课者习惯于评价一节课“好”或“不好”,“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或者忙于给执教教师提“意见”或“建议”。
其实这样的评课,侧重的仍然是对于教师“匠人”能力的提升与修炼。而想要实现作为“专家”的教师的成长,则离不开深刻的反思与判断。我们应该带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去记录、发现一堂课中,执教教师的课堂实践带给我们的感动、触动以及儿童在课堂中的学习事实给与我们的警醒、觉醒。
佐藤学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两种追求卓越性的方式:一种是“向上、再向上”的垂直方向的追求,一种是“向下挖掘根本”的拓宽水平方向多样性的追求。王维审老师在书中也阐述了成长的两种途径:“雕琢”与“凿井”。两位教育专家对于成长的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反思无疑是“向下挖掘根本”与“凿井”最为锐利的武器。唯有反思,我们才能看到热闹、华丽课堂之下隐匿着的教育的困顿与牵绊;才能挖掘慌乱、烦躁、愤懑的教育生活之中闪耀着的经验与智慧的光芒;才能看到生活中被“眼前的苟且”遮掩着的“诗和远方”;才能再次回归初心的美好,重新鼓足探究未来的勇气……
与学习结为终身的朋友,在安静的教学中享受成长,回归单纯的初心、探寻教育的美好……这分明就是教师的“诗与远方”,这分明就是有如“妙花”一般绽放的教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