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情文字 |
以运动消解疲惫 一个多月的线上教学终于结束了,我们再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复学第一天,各种报备,各种表格,各种收发,各种检查,各种催缴……让人不忍回顾。临近放学,我们所在的教学楼又进行疫情防控实景模拟演练,放学时间推迟了许久。终于排好队准备放学时,又有一位同学的校服弄丢了。于是蹩脚的侦探模式又瞬间开启……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满心的焦躁回家后,打开电脑,居然还有几位同学的校园通没有完成打卡……为什么这么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为什么几乎天天都需要打电话提醒?为什么就是不定闹钟?为什么…… 大概校园通打卡是压倒我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开始消极地考量我一天的生活、我的工作和班里的学生。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压抑和心塞,抱怨不断,牢骚不停。我开始把自己的坏情绪由学校带回家中,开始吼家人,开始粗鲁地对待无辜的碗筷…… 不过,我没有被坏情绪控制太久。当我感受到了它的来临,我便开始想办法与它进行对抗。我的办法很简单——运动。 一向不爱运动的我,平时虽然嘴上喊着减肥,但是十分放任自己的好胃口,因而一直是“重量级人物”。半个月前,我跟风下载了抖音,然后开始跟着刘畊宏跳操。没想到很合“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教育惩戒的“尺度”如何拿捏
不久前,在一个活动中,我学习了张朝珍教授所做关于教育惩戒的一场报告。
张朝珍教授在导论部分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惩戒的尺度该如何拿捏?引发了我很深的思考。接下来,张教授接连举出了枣庄市体育教师体罚事件,五莲二中杨守梅老师受处分事件,20年后学生殴打老师等具体的事件,让我们在具体、典型而震撼的事例中深入开展思考。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儿童立场的深意
2021年4月,与叙事者共读的是成尚荣老师所著《儿童立场》一书。关于这本书的阅读感悟,我想先从阅读这本书的经历开始说起。
标签:
教育 |
三下三单元——思维导图与传统节日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标签:
教育文化 |
第一流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十年前的教师节,刚刚成为人民教师的我,从同为教师的爸爸手中接过第一份教师节礼物——厚厚几本教育类书籍。其中一本便是《陶行知教育名篇》。从那时起,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便时常伴我左右。即使偶尔翻阅,却也受益匪浅。
2020年1月,叙事者共读的是《陶行知教育文集》。毋庸置疑,这是一本开启新一年阅读之旅的好书。尤其,我还有幸成为了这本书的领读者。借此,我也得以将这本书更加深入地阅读与拥有。实际上,之前十年对于这本书的感悟与收获,却不及最近几个月来得细腻与深刻。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立志:“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他不辱使命,躬亲实践,以民主、创造以求共和,进而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乃至全球现代化奋斗终生。陶行知先生多次在文章中谦逊地说,他当不起教育家这个名词。他1919年于《第
分类: 教育随笔 |
近期参加了一次教学联研活动,其中一位“业务校长”的报告颇有些与众不同。
她没有展示学校曾经的辉煌历史和如今的丰功伟绩,没有宣扬学校里有多少教师在各级讲课比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没有炫耀学校里有多少活动在区里、市里、省里拿到好名次。她只是选取了自己的两节语文教学课例与大家分享。
朴实却厚重的教学设计、激情而饱满的语言中,处处流露着她对语文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对教育的赤诚,也向我们展示着一位教师该有的姿态。她说,她不是紧张,她是激动,能够与诸多语文老师一起分享教学课例与感悟,让她兴奋不已;她说,她离不开语文课堂,繁事再忙、杂事再多,她始终将课堂教学放在首位,把学生放在教育最中央。
我不由对这位一直坚守在语文教学一线的业务校长肃然起敬。且不说业务校长,在学校担任某某主任之职就脱离教学一线的教师也大有人在。我们当然不否认他们工作的意义,甚至他们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无名英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唯
分类: 读书笔记 |
昨晚熬夜将《我的教育故事》一书读完。夜深人静,与窗边窸窣的秋虫为邻,与桌前柔和的灯光为伴,聆听教育老前辈于永正老师娓娓讲述一个个温暖、平凡却感人肺腑的教育故事。
书中收录了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半年所撰写的30篇教育故事以及2014年以来发表于报刊杂志的20余篇教育随笔。淳朴的文字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无言的大爱。阅读过程中,几度潸然泪下。
包容。当两个孩子主动来找于老师承认考试“作弊”时,于老师夸他们诚实,为他们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偷梨子的故事并将当年校长所讲的话——“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送给了他们。当孩子忘记佩戴红领巾时,于老师为孩子借来一条,亲自为那个孩子佩戴并回敬他一个队礼。当孩子参观军营却忘记穿迷彩服时,于老师微笑着,幽默地说:“他们是正规军,我们是民兵。”并且挎上抢,与那几个孩子合影。于老师将孩子视为孩子,视为容易犯错误的孩子。他没有严厉地斥责,没有大声地警告甚至“威胁”。他的包容仿佛一束
分类: 读书笔记 |
爱,最动人——《爱满教育》读后感
前些日子,翻阅一本教育类杂志时,读到何夏寿老师的一篇文章。语言平实亲切,内容真挚感人,挺让人喜欢的。文字后面紧跟着的是对他的专著《爱满教育》的介绍。不长的一段文字里,“教育散文”四个字让我感到新鲜。“教育”与“散文”,都算是比较熟悉的概念了,“教育散文”还真是头一次听说呢!于是二话不说,直接去当当网买书。
当我把书拿在手里开始读的时候,一个同事看到了,说:“哦,原来何夏寿老师还有专著啊?我之前外出学习听过他的一节课呢!”过了一天,另一个同事说:“哈哈,我听过何老师的一节课哦!”
这让我心里有一些羞愧——其实我是刚刚知道何夏寿老师的;也有一些“不平衡”——怎么你们都认识他,并且还听过他的课呢?
刚刚转教语文第二年的我,的确很缺乏外出学习的机会。其他同事们很多都听过王崧舟、窦桂梅等小语界名师的课,但我却从来都没有。不过,我倒并不气馁。这些名师的书,都很容易买到。通过读他们的作品,反而能够比见到真人、听其讲课更加深入地向他们学习与请教。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轻柔,细腻,像极了春天的雨。夏夜,如此清凉,实属难得,让人不忍睡去。轻轻合上书本,捧于手心,再呆呆、细细地端详一番,心中升腾出一股温暖。
《做有故事的教育》是王维审老师“觉者为师”系列图书中的第四本,主要记录了王老师用故事“经营”教育、“改造”教育的实践以及从“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的探索,直至提出“叙事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教育主张。
《做有故事的教育》相比前面的三本,理论性更强,读起来更像是“论文”。但王老师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将一个个精巧的故事妥善安放,让人读起来感觉专业、高大上的同时而又亲切、接地气。
读书时我很喜欢读“自序”与“后记”。甚至拿到一本书,先去找一找有没有,如果有,先畅快地读完再说。王老师的四本书,每一本都有自序和后记。可见王老师对他的著作极为珍视,倾注了深厚的感情。每每读来,仿佛不是在阅读相距甚远的陌生人,而是听一位老朋友诉说心里的话,舒缓,安静,让人感动,充满正能量。
《做有故事的教育》一书中,王老师没有给后记取名字,但我却深深喜欢这一篇。王老师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了他的成长路程,但每一个熟知、热爱他作品的读
分类: 读书笔记 |
教师该有怎样的生活——读《教师花传书》有感
六月,夏的热情初显,但还不至浓烈。六月,清新葱茏,绿树阴浓,亦是成长的季节。本月叙事者共读的书目是《教师花传书》。
“教师花传书”这个乍看让人颇感费解的书名,让我在共读开始之前便忍不住翻看。《教师花传书》名字起源于《风姿花传》。“微风下,心与心的传承即为花,故名《风姿花传》。”《风姿花传》是世阿弥为将其父观阿弥的艺术传承给子孙后代而著作的能乐教科书。《教师花传书》秉承《风姿花传》的精神,指出了教师洗练教学,形成“妙花”的“心”(思想、哲学)以及“花”的“种”(基于体验的身心技法、智慧)的方法。
虽是一本不太厚实的小册子且包含诸多课堂教学实例,但是读起来并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