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课例与反思 |

期中复习正式开始了。
复习《找春天》一课时,之前我与孩子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再次派上用场。
孩子们自由朗读完两遍课文后,齐读重点段落——第四到七自然段。许多孩子都已经会背诵了。
我用投影的方式出示根据这四个自然段做的思维导图,孩子们再次复述内容。
我说:“同学们,老师会变魔术。我能够根据思维导图,把这四个自然段的内容变成一首小诗。”
孩子们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
“小草是春天的眉毛……”
我刚说完第一句,就有孩子吆喝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怎么变魔术啦!——野花是春天的眼睛。点点嫩芽是春天的音符。小溪叮叮咚咚是春天的琴声。”随后,许多孩子纷纷加入了“变魔术”的队伍。看来,这个“魔术”一点儿也没有难住孩子们啊!随后,我们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我们改编自课文的关于春天的小诗。
第八自然段也是重点段落。课文原文第二句是“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第三句写得随性而富有诗意,而非严格按照“看、听、闻、触”四个角度来分别展开。我们当时学习完新课后进行写话训练时,专门又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往外拓展。复习课上,我们不必再重复写一遍,而是进行了“口头写话训练”——或者叫“说话训练”更贴切。孩子们根据思维导图组织语言的能力不断在提升,训练进行得很顺利,效果不错。
这一课例,仅是就“一节课”的复习而言。如果复习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还可以按照不同单元主题或知识点等维度继续进行梳理与整合。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上的使用,我和孩子们会继续加油,在摸索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