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杂语60——春联无字及“解惑十则”
(2016-04-20 01:57:34)
大致在清末民初以前,广西桂林一带乡民过年,门首所贴春联只是两张红纸,联上无一字。此习俗肇源于清乾隆朝名宦陈宏谋。陈宏谋,字汝咨,谥文恭,广西桂林人。清乾隆朝显宦大儒。外任三十馀年,历十二省二十一职,官至督抚。后进京授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其座右铭曰:“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为世人不能作之事。”《清史稿.陈宏谋传》论曰:“乾隆间论疆吏之贤者,尹继善与陈宏谋其最也。”
陈文恭公年高回乡退养,平日与乡中父老聚谈为乐。至阴历年底,乡人纷纷拿来红纸向陈文恭求写春联。文恭公含笑一一收下,并令家人在红纸后面记下姓名。届时乡亲来取春联,陈文恭将原纸退回。乡人惊讶,问为何没有字。陈答:“有字不如无字好。”乡人一听中堂大人如此说,皆欣然将红纸带回贴于门首。有人问:“这春联怎么无字?”乡人答:“陈中堂说‘有事不如无事好’,所以不用写字。”陈文恭闻知后亦大笑。乡亲“无字”“无事”之解,朴实有趣。自此,桂林流行过年春联无字之俗。(参《清代野史.小奢靡馆脞录》)
陈宏谋一生为宦,颇有心得。清赵慎畛《榆巢杂识.上卷》记陈公《解惑十则》一段,本人录如下:“云学,则只知有人,不知有己;言仕,则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居官,则只知有上官,不知有百姓;论事,则只见己之是,不见己之非。只见人之非,不见人之是;涉世,则不求己之可以取信,惟欲人之见信。动辄致疑于人,不喜人致疑于己;处境,则常以己为不足,不以己为有馀;值患难,则觉人之有负于己,不觉己之有负于人;值富贵,则恐人所干求于己,不思己有所利济于人;亲友交际,则只觉人之缺情于己,不觉己缺情于人;僚属共事,则乐人顺从于己,不乐己顺从于人。此十惑也。”
此《十则》又比“有字不如无字好”耐人寻味,或更当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