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庚子年(1900)之前,京师有四家银号闻名朝野。名曰:恒和、恒兴(有记作恒裕、恒肇者)、恒利、恒源,世称“四大恒”。四家银号均创于清代乾嘉之际,股东为浙江宁波、绍兴一带商贾。恒和位于东四牌楼迆北路西,恒兴在其北侧隆福寺胡同东口,恒利在东四牌楼迆北路东,恒源在牌楼迤东路北。四大恒财力雄厚信誉极佳,从未有任何挤兑之事。凡官府往来钱款及京城巨贾富人存贷业务悉数委托四大恒办理,此四家银号可以影响京城金融及商贸市场兴衰。北京人把四大恒票视同现金,以使用“恒票”为体面之事。
清末有位大臣就喜好积攒四恒票,以百张百两面值票为一束叠置平整,时常于灯下把玩观赏过瘾。一日不慎家中失火,所积四恒票烧为灰烬。无端给四大恒送了份儿厚礼。
当时紫禁城西华门外(今南长街里)有一家“泰源钱号”,专门办理内务府及宫内人员款项流动业务。泰源号不发行银票,钱款凭据仅为不及寸许宽的纸条一张,数额却常以万两计,手面之大为其他银号所不及。故而京城有“四恒不如一泰源”之谚。
庚子年五月津京拳变事起,京城银号、钱铺、典肆多数被烧毁,惟“四大恒”苦撑危局。帝后拿出私房钱及户部银共百万两接济四恒,以缓解京城金融市场秩序。有竹枝词曰:“深宫不忍苦吾民,百万新颁内帑银。传谕四恒齐复业,大家借给要均匀。”(《清朝野史大观.史料.都门纪变百咏》)而四大恒终因元气大伤,不久先后歇业倒闭,官民损失巨大。惟有“恒利”支撑至民国十馀年后关闭。(参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