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口语白话,书面文言曰“箸”。比如世人常说“无下箸处”,语义是嫌席面儿寒酸没地方下筷子。“无下箸处”典出《晋书.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何曾是晋武帝朝丞相,位高权重。此公不喜声色,惟好奢豪美味,每天“万钱”伙食费仍说“无下箸处”。何曾卒,武帝赐钱三十万,也仅够他一个月嚼谷儿。唐代李翰著《蒙求》以“何曾食万”作为蒙学教育之典。
中国人用筷子始于上古。《韩非子》中的“纣为象箸”语即是说商纣王用象牙筷子,秦汉典籍中“箸”屡见不鲜。
一、宋代时“箸”的俗称曰“挟提”。夹住一提送入口中,很形象。此称谓见《太平御览.器物部五.箸》:“《礼》曰:饭黍无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曰:挟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挟提也。”(笔者按:《礼》曰两句,分引自《礼记.曲礼上》)
《太平御览》是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八年(983)纂辑刊印的千卷大型类书。其“今人或谓箸为挟提也”证明宋代时无“筷子”称谓,当时叫“挟提”。
二、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水中行舟忌讳翻船也忌讳破漏搁浅(住),顺风满帆越快越好。缘此,在船上吃饭用箸时反其意而名“快儿”。士大夫是开风气之先者,由“快儿”而“筷子”,遂流行开来。
陆容是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他的上述记载应在“快儿”流行之后。至于流行多长时间后被他收入《菽园杂记》则很难确定。加之《太平御览》成书时间的限定,故而得出“筷子”口语流行六百馀年而不足千年的结论。
录两则“箸趣”作结语:1、《北史.咸阳王禧传》箸谜:“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财狼,赃不入己。”2、袁枚《咏箸》:“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醎中,能知味也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