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楚国方言读楚辞·《屈原·离骚》 14

(2012-10-15 07:44:47)
标签:

文化

分类: 屈原注解

笫十四段

    这又是一个让屈原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屈原热爱楚国,希望能帮助楚怀王中兴楚国,但却被楚怀王给罢黜了。他来到了咸池,来到了伏羲和女娲的故乡。在所见所闻和所经历过的一切中他时时会想起自己的祖国,引起他对祖国的思念。真的是报国无门啊!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吉占,吉利的卜辞,好卦。根据包山楚简记载,凡祭祷之后,原来的卜人再占吉凶,作最后决定。所以在《离骚》中,于祭祷“巫咸”“百神”之后,原来的卜人“灵氛”, 又以祭祷之后所占的结果相告。亦即“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古今说者,多以为“灵氛既告余以吉占”,为回顾与重复上文开始卜时灵氛之断语。我则将此做为灵氛于祭祷后再次卜之结果。由于“巫咸”,“百神”为之祛灾赐福,故谓之“吉占”。 这是祭神之后所占得的新结论,并非对祭神前的旧结论之回顾。以下一大段“驾飞龙而神游”,正是根据这一“吉占”而付诸实行的浪漫主义意象表现。(参汤炳正《从包山楚简看,<离骚>的艺术构思与意象表现》)。 历,选。

伏羲女娲,即辰溪民间传说中的傩爷傩娘(闻一多《伏羲考》有定论)。傩爷傩娘及其以后形成的傩教傩文化中有“司”、“道”、“ 法”、“术”,四大流派。不论是那一派在做法事时都有占凶吉之程式,而且在断出一筶即你所想要问的事以后,法事结朿之前还要再断一筶以断此次法事之外的凶吉,以定行止。这和吴广平先生所引“包山楚简”所载之做法是完全一致的。我想二千多年以来如果有大家们了解“司”“道”“法”“术”行法事时的程式,也就不会有此争议了。吴广平先生的这个说明不仅有古代的出士文物的记载可证,也与至今仍在辰溪流行的傩教傩文化的程式完全一致。

然而这个事后的好卦又是什么呢?是关于屈原“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的想法的吉凶与否的断卜。理由有三,(一)从上段来看屈原否定了“上下”寻找自己志同道合者的可能性,而有了想趁自己还年富力强时要游览一下的意愿,这是问吉凶的原因所在。(二)从本段所述之游历来看,屈原当时问的一定是可否游历。(三)从本段第一句也即这一句看,当屈原知道了吉占之后就在所定的吉日里出发去游历,可以断言问卦必是关于游历的事。

“历”,是“到了,经过”的意思。

本句译文:灵氛已经把何日出游的吉卦告诉了我,到了灵氛选定的吉日我就出发。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mi迷以为粻zhang张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琼枝,玉树枝。羞,通脩,即腊肉。“折琼枝以为羞兮”是暗喻。琼枝和腊肉都是长条形的,二者具有相似性,因此诗人把琼枝比作腊肉。精,动伺,精选。琼爢,玉屑。粻,粮食。古人认为玉是山中之宝,得天地之精,具有神秘莫测的功能。因此,屈原也把琼枝玉屑作为永命延年的灵丹仙药。

“爢”,其意为:(1)古同靡,烂,埣。旋入雷渊,一散而不可止些(2)碎屑。

“琼枝,指“松树枝,辰溪人又叫它“琼qua子”,在辰溪,人们喜欢用它来熏腊肉。

“为”,应作“熏”,也就是加工的意思。所以“折琼枝以为羞兮”是“砍来琼qua子(松树枝)熏腊肉”

熏腊肉干什么?以腊肉作敬神用的祭品,辰溪人称之为“刀头”。

“琼爢”,辰溪人特别是辰溪的害山老地方人“琼爢”是对动物(也包括人)的小腿的称呼,所以“精琼爢以为粻”是弄些好的猪小腿熏成腊肉以后好做干粮。这一句中含有一种习惯:将腊肉中好的用来做“刀头”敬菩萨,差的自己吃。古人是否如此不敢说,但今人如此。当然神敬完后还是归人吃。“粻”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是“盛”即盛饭盛菜的意思,此处应当是做菜吃。

本句译文:砍来松树枝来薫好腊肉,挑一些好的猪小腿熏的腊肉以作菜吃。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为余,替我,是呼喚“仆夫”的语气。飞龙,良马之称。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离骚》自注:“原文为‘为余驾飞龙,龙乃马名,马八尺以上为龙,<尔雅·释畜 >作,知必为马名者,下文言‘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固明言是马。又下文‘驾八龙之婉惋 亦同此解”。 闻一多《离骚解诂》一书更说:“古图画龙形以马,传说中龙与马亦往往不分二的,故凡言驾龙乘马者,皆谓马也。”杂,混杂。犹言“兼用”瑶,美玉。象,象牙。

在辰溪史学界或民间不少人对龙马之为马是非常清楚的。有这么一个传说,当年天子乘龙马西行,最后到了辰溪。穆天子来辰溪是为考证关于伏羲和女娲的史实的,所以他用自己的八匹龙马(穆天子的八匹龙马是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拉了一大车的史料典藉和记载,当穆天子一行快到辰溪大酉山时,因所载贷物过重,车速太快,八匹龙马竞活生生的累死六匹。尽管如此,穆天子葬了己死的六匹龙马以后仍旧继续前进,直到目的地。穆天子葬马的地方被命名龙马坡,在今辰溪潭湾镇境内(当地老百姓呼其为龙马坡,六马坡,简称龙坡或六坡。辰溪保存的楚国话“龙”,“六”均读“龙”)。

本句译文:替我驾上如飞的龙马,用美玉和象牙装饰好我的座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离心,犹言“异心”,不是一条心。同,合。远逝,远去。自疏,自行疏远,主动离开。

自有《离骚》以来,人们总将“离心”作一个词解,而不是把“何离心”来做一个词注解。

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中“离”是“来”的意思。“何离心之可同兮”是“哪里来可以心意相同的朋友”——指志同道合者。这也是屈原要“周流观乎上下”的原故。

“疏”,指因为关系疏远而离开,即离开那些小人谗臣。这既是对“巫咸”和“众神”的指点的答复,又是屈原点明为什么要到咸池来的原因之所在。

本句译文:哪里来心意相通的朋友,我还是自己离开吧。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邅,楚方言,转道。修,长。周流,周游。

“邅”,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转”(zhúan),是如今辰溪人常用的一个词,意思是指转回到出发的方回过头来的意思 

“路”,指屈原回楚国都城去寻找志同道合者所要走的路。因为如要遵照“巫咸”和“众神”的指点回楚国国都去寻求志同道合者,那回去的路肯定是漫长的。屈原既然巳经来了,就没有再邅回去的必要。

“以”是“还是”的意思。

本句译文:哪来志趣相同的朋友呢,还是回到穆天子墓一带去吧,回去的路太远了,就在这四周游览游览吧。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扬,举。云霓,云霞,此处指云霞作的旗。唵蔼,云霞遮天蔽日的样子。

“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也形容凄厉的叫声。

把云霞比作旗子,可见诗人气度之宏大。把车铃写成玉鸾,可见詩人血统的高贵。而以云霞作旗以玉鸾作车铃的游人之气派跃然纸上。

本句译文:扬起遮天蔽日的云霞作的旗子,摇动玉鸾做成的啾啾作响的车铃。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天津,即银河,古代也叫天河,天汉,天江。王逸《楚辞章句》:“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 晋书·天文志》“天津九昌,橫河中,一曰天汉,一曰天江,主四渎津梁,所以度神通四方也”。古人认为从此可通向更辽远的境界。西极,西方的边极。西极是诗人预期要到达的目的地,胡文英《屈骚指掌》云:“夕至西极,预期之辞也。”此说是诗人神魂从来沒有到达西极。因此我翻译时加一“将”字。

周穆王为了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用他的八匹龙马拉了满满一车资料来到了辰溪,《穆天子传》对穆天子此行有详尽的描述。辰溪为穆天子最后到达的地方。但《穆天子传》记述穆天子之行绝大多数称之为“西行”。故此,“西极”在此是指穆天子西行最后到达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辰溪。穆天子游了辰溪的舂山白竹坪等地。(舂山即《山海经》之钟山,现辰溪大酉山九峯之一的钟鼓山)又,《庄子·田子方第二十一》有:“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西极”应当是太阳落山的地方,故此全句也可以翻译成清早从辰溪的码头上出发,待到过完了河已经是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了。

穆天子不仅西行最后到达了辰溪,把他所带的资料也即书藉藏于辰溪大酉山中,开大酉藏书之先河,同时死后还遗命将自己葬于辰溪大酉山赤水源头之洞中。自那以后埋葬穆天子的大酉山九峰之一的羊牯脑又名“天穆山”也就是锺山 虽然穆天子由于身体的关系二来辰溪后死在辰溪,使他和善卷一样没能完成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大业,但他们的壮举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为后人考让伏羲和女娲之故居在辰溪作了有力的佐证。这也是屈原为什么有到辰溪来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愍”主意的根源。(几千年以来有四位人物到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1)第一位到辰溪考证的是连天下都不要的尧之师善卷,他是否有什么结论不得而知。但他把自己的遗骸留在了辰溪大酉山中。(2)第二位到辰溪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是周穆王,由于有东南若木后人造反,穆天子不得不中止自己的考证返回周都,当他再次来辰溪后却老死辰溪。像善卷一样,穆天子遗命将自己埋在辰溪。和善卷不一样的是穆天子还留下了一部著作《穆天子传》记述了他到辰溪路途当中和到达以后的一些活动。(3)第三位到辰溪考证伏義和女娲史实的是政治上不得志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代表人物屈原。由于国势危急屈原没能超越前辈,完成壮举,也由于端午投江,身沉汨罗而不可能葬于辰溪。但记载他辰溪之行的千古绝唱《离骚》带给了二千多年以来文人墨客无尽的遐想。(4)第四位到辰溪来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是明嘉靖淅江余姚人徐珊。他在任辰州府同知期间到辰渓作过关于伏羲和女娲史实的考证。没听说有什么结论。徐珊所著《卯洞集》四卷无缘得见。只是徐珊立在辰溪丹山(也就是鼓山)钟鼓洞石壁上的<夳古遗音>巨匾笔者之一的谢伯胜和满延长, 刘本杰于1982年10月23日曾一同爬上石壁看见过.)为什么说“西极 就是穆天子西行最后到达地呢?原因有(1)《穆天子传》关于穆天子西行最后到达地的记载,(2)本段诗文后面内容的记述,(3)前面诗句“邅吾道夫昆仑兮” 说明他当时不打祘回楚都,而是邅到了昆仑山。又,关于“昆仑山”, 吴广平先生在注解“赤水” 一词时说:赤水:神话中水名,源出昆仑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昆仑山就应当是辰溪大酉山九峰之一,——因为赤水河是一条实实在在的河,它又名流沙溪,因为溪谷中的卵石均为从其源头洞中流出的辰砂,那辰砂呈红色,当溪水从辰砂上流过时水呈红色故名赤水河。上世纪五十年代尚仍可见溪水呈红色,如今受辰溪电厂汚染,不仅不见溪水呈红色,连溪长也不足百米了。关于“昆仑山” 小时候不知听过多少次关于它的“古”, 都是关于它是万山之宗,万水之源,万脉之始的说项;连我们村有一处龙脉山形传说也是从昆仑山发脉来的。网上查“昆仑山”为: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其位于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见《山海经·大荒西经笫十六》)如果把神话传说,民间传流,现实地理三结合亦可肯定昆仑山必为大酉山九峰之一。(关于辰溪为一万年前人之地有一新闻报道可证:2009年有外地人到大酉山盗墓,挖得一万年以前使用的贝币,后被辰溪公安局抓获,贝币等文物被收缴,辰溪县电视台因作新闻报导。又,有专家著文认为今沅江即古之黑水,黑水在辰溪是由东向西,凭“黑水之前,赤水之后,流沙之滨”对照现实也可以断定昆仑山即大酉山九峰之一

关于“天津”,“津”指渡囗。在辰溪有一个自古就有的渡口叫辰溪渡,在传说中被称为“通天之津”,是控扼五溪,入云贵,进暹罗的两大必经地之一。辰溪渡因地处辰水与沅江交汇处,水量大(有资料显示沅江每年的水的流量大于黄河),水势急,加上雾大滩险,自古以来为“宁走十里路,不过辰溪渡”之险渡。

那个传说是这样的:因为伏羲和女娲是辰溪人并被辰溪人称为傩母爷爷(yá)和傩母娘娘,所以以少昊为祖师爷的傩教在辰溪很盛行。有一年辰溪要打皇醮,(按故事情节推算当在穆天子死后,屈原到辰溪之前)万事俱备就差天上天王老子的金印。于是官府(辰阳长)出了榜文:若有人能从天庭取来金印将奖赏黄金百两。话说辰溪南庄坪有一樵夫,家境十分贫寒,专靠打柴为生,为人忠诚老实,当然一字不识。这一天樵夫担着一挑柴上辰溪卖,见有人堆在看榜文便上前问人是什么榜文,那人告诉樵夫是“到南庄坪取称”,把“南天门取印”说成“南庄坪取称”以后还告诉樵夫,只要把称取来奖黃金百两。那樵夫听了大喜,心想到南庄坪取一把称是何等容昜的事,更何况还有百两黄金奖金;于是上前揭了榜文。事后这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南庄坪取称”而是要去“南天门取印”。樵夫知情后放声大哭,心想过去还可从赤水河源头入洞去天堂,如今洞门被穆天子墓给堵了如何去得了南天门?传说樵夫哭的地方即今辰阳镇望江搂外河滩边。深夜时实突然有人拍了拍樵夫的肩问他哭什么,樵夫以实相告后,那人告诉樵夫从明天起连续三早五更天有人划无底船去南天门,要樵夫到辰溪码头外边河滩上去等,待划船人停船时走上船去闭上眼晴不一会就到南天门了。金印就掛在南天门上取了后又坐原无底船回来。樵夫第二天半夜就去了但等了好久也不见船来,心想一定是那告诉他的人撤谎,便回去了。到了白天,官府派人来摧,沒办法樵夫只好下二晚再去,谁知樵夫睡过了头,待他赶到码头时天已亮了,过了五更天,他只好等待笫三天了。笫三天樵夫准时赶到了地方,五更时分果然看见一个人划一只船靠在了河滩边,船靠好后划船人下船走了,于是憔夫赶紧上船,在船帮上坐好。不一会,那划船人回来了,喊了一声“开船了”就划船走了。听到划船人的喊声,樵夫赶紧闭上双眼,只听耳边风声不断,不一会又听见一声“到了”的呼喊,樵夫睁眼一看,船果然停在南天门外,金印果然掛在南天门上。樵夫赶紧下船,从南天门上摘下金印,揣入怀里回到船上,不久,划船人回来后。樵夫乘船回来向官府交了差领了百两黄金回家后再也不过打柴的日子了。从此以后,辰溪码头就有了一个“通天之津”别名。

屈原既到辰溪,就算不知道这一传说。也会知道辰溪码头“通天之津”这个别名,这才用了“天津”一词。

本句译文:清晨我就到了辰溪“通天之津”码头准备渡过沅水,下午我渡过河到了穆天子西行的终点。     

  

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翼,翅。承,接。旂,本指帛上画有两龙,竿头系有铃的一种旗。此处承前文“扬云霓之唵蔼(掩艾)”,指云霞做的旗。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翼翼,悠闲自得的样子。

“凤凰”,指马车。我以为,此处是屈原在写景。“承”应做“象”解。“凤凰其承旂兮”应翻译为“凤凰的翅膀就象彩旗一样漂亮,它(指凤凰)在高高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关于有没有凤凰见謝伯胜箸《旅程》新华网谢伯胜慱客)

本句译文:凤凰攸闲自得的在空中飞翔;它的翅膀象马车上的彩旗一样漂亮。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流沙,神话中的西方沙漠之地,据说那里的沙不停地流动。其神话“背景”是大漠里常见的流沙,沙崩或沙暴,非常可怕。遵,沿着。赤水:神话中水名,源出昆仑山。容与:即犹豫,踌躇不前的意思。

“流沙”,从上一句我们得知屈原清早从辰溪渡囗遇到大雾天气,下午过了河并朝穆天子墓地走去。这一去经过哪里?从道路和地理位置来讲,必然是流沙溪。这才有“忽吾行此流沙”。

流沙溪是辰溪大酉山里一条原长里许的小溪,因其源头是一个洞,从洞中流出的沙石均为辰砂,故得名。又因溪底皆为辰砂,所以当溪水从其上流过时水呈红色,故又名赤水河。当年屈原到此,看溪水赤波荡漾,美丽如画,一定令见之者诧异莫名故有其之“容与”。

不管是咸池也好,扶桑也好,白水也好,流沙溪也好,赤水河也好,这些属于辰溪的地名,由于几千年来辰溪均处在荒陬穷域之中,虽被写入大名鼎鼎的《楚辞·离骚》里,但由于人们不屑于来辰溪一探究竟,便被当成了神秘的天堂里的“不可知”者,历史是如此被误解,扭曲,也真是使人扼腕。

把“容与”作“排徊”解,为什么呢?屈原渡白水后在可以看見悬圃的山上游览,然后到舂山看到了穆天子陵前垮塌了的亭台楼阁以及帝喾和他的两位妃子姜源与简狄的雕像,如今他来到了源头就是穆天子墓的赤水河畔,共同的事业理想使穆王来到辰溪,死在辰溪,埋在辰溪,如今屈原也为了这个理想站在赤水岸边,他能不迈足排徊,从容思索吗?   

本句译文:不一会,我就到了流沙溪边,沿着这满溪的赤水我在溪边排徊着。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麾,指挥。蛟龙,和前面写到的“飞龙”,“八龙”,“玉虬”的义不同,它不是指马……,屈原说“麾蛟龙使梁津”而不曰“飞龙”,“玉虬”,驾车言“飞龙”,“八龙”,“玉虬”,“马”, 可见在诗人是判若云泥,两不相混。梁,桥,这里用作动词,即驾桥。津,渡囗

看!一个“蛟龙”把古今多少名人大家弄得不亦乐乎,他们为了准确的注解它而大费周章,甚至东扯日头西扯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不着边际)。

为了搞清楚“蛟龙”一词,不妨先让我们说一个在辰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万多年以前,架在咸池上用神树扶桑树做的独木桥因涨水被冲入东海,因那独木桥是扶桑神树,所以树借水势,冲垮了东海龙王的龙宫。东海龙王大怒,连连作法下了三年零六个月的大雨,洪水淹埋了世上所有的山川河谷。(即所谓陆沉)时当是“龙汉元年”,当洪水快淹到咸池山上时,伏羲和他的妹妺女娲备足食物和水带着他们的一只犬逃命去了。洪水终于退去了,伏羲和女娲加上那只狗一同回到了家乡。因遍地泥泞他们只好把救命的方舟寄放在沅江辰溪境内小溪河段的石壁上。伏羲和女娲仙逝以后辰溪人仿照那傩爷小舟做了一只方舟。辰溪人仿造的小舟最后派上的用途是渡船,就是如今也还可以在辰溪的溪谷里发现它的身影。

伏羲本就龙身人首,因仿他逃命之舟造的渡船又起了过江蛟龙的作用,故屈原把渡船称之为“蛟龙”。

“涉”,注解为“渡过渡口”。

“西皇”,此时此刻屈原站在流沙溪边,排徊中一抬头看到的是安息在溪头的西周穆王。穆天子中兴的伟业,考证伏羲和女娲史实的志趣正是屈原追求的和正在践行的,屈原能不动情能不思索吗? 试想楚王要是也象这位西周中兴之主一样有气概,有志向,他会被罢黜而千里迢迢到辰溪来吗?感悟之际,屈原把自己摆到了希望也有能耐创造历史的位置上,这才是“诏西皇”。 屈原为什么要“诏西皇” 来帮助自己过渡呢? 这又牵扯到一个关乎辰溪的习俗. 在辰溪过渡共有四种形式,(1) 溪流大的有专人摆渡。(2) 溪小的则在溪上架一绳索, 把渡船系在绳索上过渡人要自己扯绳子过渡。(3) 溪不大又不小的则渡船无人摆度也不在溪上架绳索,而是把渡船一头系一绳索过渡的人要靠自己拉绳索摆渡。(4)溪中只有一只渡船和一支竹篙,过渡人要自己撑船过渡,过完渡后自顾自走,要靠下一位过渡人把渡船再撑回来。

如此形式会经常发生人要过渡渡船却在对岸,只好等对岸来人才行的尴尬。从诗句分析,当时屈原在流沙溪边沿溪走了一段时间以后,打算过溪,继续行程,但却遇到了上述笫四种情况:渡船虽有却在对岸既不能上渡船可又要过渡。而那时又已是“夕余至乎西极”之时,天可能不久将黒,若不能及时渡过溪去,回不了咸池,吃住就会成问题,这才“诏西皇使涉余”。(西皇者西行之穆天子也)

本句译文:我想坐着帮伏羲兄妹逃脫洪水灾难的那种小方舟渡过这个渡口,希望穆天子能来为我划渡船带我过渡口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吴广平先生注解是:修远,形容路途遥远的样子。腾,传话,传令。径待;当从一本作“径侍”径相侍卫的意思。

“腾”,在辰溪话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空”,如“腾出时间,腾出手来”等;另一个是“等,等待,等一下”的意思。但读音为tèng

本句译文:去咸池的路实在是还有好远又不好走,所以,我早就叫了几辆马车过一会到流沙溪对面来等我。

 

之所以我把“路修远以多艰兮”翻译成“去咸池的路还好远又难走”是因为(1)从诗句来看屈原之所以“诏西皇使涉余”目的就是为了渡过流沙溪好回咸池(2)从流沙溪和咸池的实际地理位置来看屈原过流沙溪的目的不是回咸池就是去辰阳,(3)从时间上看屈原到达流沙溪时己经是“夕”了,又还在流沙溪(即赤水河)迈了一阵步,然后才准备过溪,此时此刻,过得溪后徒步去咸池时间上是来不及了,只有座车尚还可以来得及。()那时节流沙溪肯定没有人烟溪两边山高林密,其他地方无法过溪。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路,路过。不周,即不周山,神话中山名,在昆仑山西北。不周有“风穴”,寒冷的“不周风”等风暴经常发生。从昆仑向西海,必须“路不周以左转”,克服此险山及其风穴的障碍。西海,神话中西方的海。西海,在屈原和他的时代是一个广大,遥远,缥緲的“大西周”,和上文的“西极”同为“极乐世界”的象征。期,相会。

关于“西方”的概念,古时之人往南,因隔着长江和洞庭湖所以很难成行。他们往往都是先向西而后绕道向南。就象穆天子吧,他明明是到地处南方的辰溪来了,在《穆天子传》中记载的却是向西,秦灭楚不是取道过黃河,渡汉江入洞庭反倒是入四川进贵州而后占湘西出湖北而灭楚。再如唐陈玄状印度取经,不是出长安经四川入云贵进缅甸而后印度,倒是出长安经甘肃,过西域再绕阿富汗,巴基斯坦入的印度。百分之百的南方取经在老百姓的口中却成了“西天取经”。

因此,我以为“指西海以为期”中的西海并不是“神话中西方的海”。我国的很多湖泊也被冠以海的名称。比如说云南的洱海,阿什海,甘肃的尕海。辰溪人也有把某些水叫做海的习惯。辰溪县内溪谷纵橫,所以辰溪人就把溪河中水较深的去处称为海。比如咸水溪流入辰水处(上首边)有一个较深的水潭就叫王泥海;而在辰溪龙门溪雷神殿下面的水潭就叫西海。(关于这个说法,如今只有年长的“唱歌佬”还能从他们的路途祭里了解,年轻人中沒人知哓)。

故此我以为“指西海以为期”和“曰黃昏以为期”一样都是一种约定。因为雷神是伏羲父亲,就住在西海边上。看了流沙溪后面的周穆王陵以后屈原准备到雷神的故乡西海去看看。

由“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和屈原随行的最少还有一人也就是他邀约的对相,有可能就是那“为余驾飞龙兮”的人;(2)和那人约定去雷神故里的时侯屈原尚站在流沙溪的左面高处;(背向溪源)故用“手”或“马鞭”“指”且这指的人不是屈原而是那应约的人。原因是屈原不是本地人;即算他知道雷神故里在西海也不可能知道具体方位,当然“指”不出来。

“不周”指不完备,不周到,不连环。

“不周”是“路”的补语;说的是流沙溪边供屈原迈步的地方其实没有路或路不完备不好走无法过河的意思。

从“诏西皇使涉予”等诗句来看屈原还沒有渡过流沙溪,当他和别人“指西海以为期”时尚站在流沙溪左岸高处,要去咸池西海则必需先左转方可。(实际地理如此)

本句译文:(在流沙溪左岸高处)我们约定到雷神故里去看一看,然后左转走过溪边不好走的路。

  

屯(tún沌)余车其千乘(shèng圣)兮,齐玉轪(dài代)而并驰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饨,聚集。乘,量词,古代四匹马拉一辆车叫“一乘”。这里的“千乘”是虚数,指许多辆车。玉轪,玉轮,即用玉装饰的车轮。楚地方言称车轮为轪。

可以这么说,这句诗不是写实,是屈原对到雷神故里去的一种憧景,想象和设想,期盼和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是“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之由来。可惜此时此刻,屈原己不在楚国为官,抖不起这种威风,聚不起那种气派了,只是“设想”而己。“軚”辰溪保存的楚国话读dά是辰溪话斗笠的专用量词。将所以“玉軚”做玉轮解不恰当。按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应当做车上遮风挡雨的“雨蓬”解。

本句译文:我想聚集上千辆车子,还想把车子用玉石装饰好以后一起出发。

 

单从本句诗来说应做如此翻译,如果结合上句去雷神故里路不好走来考虑的话此句应是上句关于路的补充,意思是屈原真想修一条可供上千辆且子皆由玉成的车子并行的大路以供人们前去瞻仰雷神。玉性脆,玉做子的车尚可并驱那路一定是条绝好的路。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八龙,八匹神骏。蜿蜿,曲折而行的样子。委蛇,舒卷自如的样子。

最先用“委蛇”一词的可能是《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虛而委蛇……”。

“委蛇”的注解是:随便应顺,指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屈原的“载云旗之委蛇”不可能有虚情假意,敷衍应酬之意,但是写其“虚”是可能存在的。故此我将此处的“委蛇”做“晃来晃去”解。此处之意是因“晃”而无法看清楚,故用“委蛇”。

本句译文:大家驾着八匹龙马拉着的车子在那弯弯曲曲的大路上飞奔,车上插着的云旗迎风招展。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miǎo秒)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抑志,和上文的“屈心而仰志”的“抑志”有别,此处的“志”通“帜”。“抑志”即垂下旗帜,承上文“载云旗之委蛇”句说。弭,止。节,与“策”同义,马鞭。弭节,犹言停车,承上文“驾八龙之蜿蜿”句说。神,神思,思绪。高驰,高飞。邈邈:遥远无边际的样子。

“抑志”,我以为屈原的人格伟大就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但他作为一个抱有宏图大志的仁人志士,时时刻刻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状态。当他畅想到要去“西海”雷神故里去游一趟时,肯定心旷神怡,浮想连翩。所以有“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以并驰”等奇妙的遐想,有“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的情趣。但正因为他是屈原,他沒有得意忘形。在他想到游乐之趣时,立即想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真正是壮志未酬啊!所以他“抑志而弭节”了。

屈原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又在思索自己的政治理念。所以,“抑志”是控制自己的情緒。这就是“神高驰之邈邈”的因由之所在。

“弭”指平息,控制,抑止,消灭。

“神”,指的是屈原的思绪。

“高驰”,指思绪在快速的旋转。

邈邈,遥远。指思绪想的比诗中写的要更加遥远,广阔。

本句译文:我忍住对这游乐的快乐遐想,如飞的广阔的思绪开始思索起国家的前途与人民的命运来。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yú俞)乐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九歌》,乐曲名,古代神话传说是夏启从天帝那里偷来的。《韶》,即《九韶》,传说是虞舜时的乐舞。假日,假借时日。媮,通愉,与“乐”同义。

吴广平先生的翻译是:奏起《九歌》舞起《九韶》,姑且借此机会快乐攸闲。

“媮”,巧黠也,聪明而狡滑。

本句译文:(想到楚国的前途命运,)我怎么能玩得安心呢,(如今在这里)奏起《九歌》舞起《九韶》,只不过是借来咸池的机会偷空高兴一下而己。

 

陟(zhì至)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nì逆)夫旧乡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陟,上升。陞,同“升”。陞皇,初升的太阳。赫戏,光明的样子。临,居高视卜。睨,斜视。旧乡,故乡,指楚国。

吴广平先生的翻译是:东升的太阳大放光芒,我忽然向下看见了故乡。

“睨”,斜着眼睛看。

“赫”赤之盛,故从二赤。指红色的太阳,亦即夕阳。

皇”翻译成“太阳”从字面来看是不恰当的;但如从辰溪民间传说来看把“陞皇”翻译成“太阳”是完全正确的。女娲被称为太阳,伏羲女娲位列“三皇”之中,故此称女娲为“皇”是毫无疑问的。

“睨”,指似闭非闭斜着眼看的样子,这里指观看太阳时不能把眼睛全部睁开。

也因此我以为“旧乡”不是指楚国。理由有(1)把“旧乡”注解为楚国源自旧乡即故乡,从诗来看屈原从苍梧出发到了咸池,他只不过在咸池四周走了走,事实上还没有离开楚国,屈原虽然有去它国的想法但仅仅只是想法而己,就是这种想法也是借他人之囗巧妙的提出;即遭否定。(2)从曾可“陞皇之赫戏兮”来看屈原写的是看见了太阳并沒有说自己站在象太阳那样的高处,所以如果“旧乡”是指楚国的话就不存在斜着眼睛看了。(3)如果“旧乡”指楚国,那么屈原在心中必然有决心离开楚国的念头;但纵观全诗只有屈原死都不会离开楚国的表述沒有离楚他去的一丝想法。

那末“旧乡”指什么呢?是指咸池,也即女娲的故乡。

这一句是屈原在看到迷人的太阳的时候产生的关于太阳的联想。

本句译文:你看远处红彤彤的太阳,刚从天边爬起就立即照见她自己的故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仆夫,仆人,这里是指为屈原驾驭车马的车夫。怀,思念。蜷局,曲身,表示不肯前进。顾,回头,有“流连”之意。

“蜷局”,蜷曲,这是对马的身形的描述,表示马不肯前进,对此处的不忍离去。同时也映射了屈原的一种心态——眷恋心情下的黙然无语的样子,以此表示不肯前进或不忍离去的意思。

本句译文:夕阳西下,连仆从也感到了离别的伤感,我的马也怀恋起这个地方,半蜷着身子不肯离去。

               

全段译文

灵氛已经把何日出游的吉卦告诉了我,到了灵氛选定的吉日我就出发。砍来松树枝来薫好腊肉,挑一些好的猪小腿熏的腊肉以作干粮,当菜吃

哪里来心意相通的朋友?我还是自己离开吧。哪来志趣相同的朋友呢,还是回到穆天子墓一带去吧,回去的路太远了,就在这四周游览游览吧。

扬起遮天蔽日的云霞作的旗子,摇动玉鸾做成的啾啾作响的车铃。清晨我就到了辰溪那“通天之津”的码头准备渡过沅水,下午我渡过河以后到了穆天子西行的终点的时候太阳快落山了。 

马车像凤凰一样展开着彩旗一样的翅膀,悠闲自得的在空中飞翔。不一会,我就到了流沙溪边,沿着这满溪的赤水我在溪边排徊着。

我想坐帮伏羲兄妹逃脫洪水灾难的那种小方舟渡过流沙溪渡口,希望穆天子能来为我划回渡船带我过渡去。去咸池的路实在是还有好远又不好走,所以,我早就叫了几辆马车等一会到在流沙溪对面来等我。

(在流沙溪左岸高处)我们约定到雷神故里去看一看,然后左转走过溪边不好走的路。我想聚集上千辆车子,还想把车子用玉石装饰好以后一起出发。大家驾着八匹龙马拉着的车子在那弯弯曲曲的大路上飞奔,车上插着的云旗迎风招展。

我忍住对这游乐的快乐遐想,如飞的广阔的思绪开始思索起国家的前途与人民的命运来。(想到楚国的前途命运,)我怎么能玩得安心呢,如今在这里奏起《九歌》舞起《九韶》,只不过是借来咸池的机会偷空高兴一下而己。

看着远处红彤彤的夕阳,太阳女娲刚爬起来就把光芒洒到自己的故乡。夕阳西下,连仆从也感到了离别的伤感,我的马也怀恋起这个地方,半蜷着身子不肯离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