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楚国方言读楚辞·《屈原·离骚》 13

(2012-10-13 12:58:22)
标签:

文化

分类: 屈原注解

第十三段

    对本段写的是屈原不得不面对的是什么,待我们作完《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楚辞·屈原·离骚》笫十三的解读以后再说。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ài爱)然而蔽之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琼佩,玉佩,比喻美德。前文游春宫时,曾“折琼枝以继佩”, 故云。偃蹇,前文“望瑶台之偃蹇”中的“偃蹇”,意思是高耸,这里是其引申义,高贵突出的意思。按:从此句开始至“周流观乎上下”是诗人祭祷巫咸之后,针对巫咸的议论,引发出对群芳变节的慨叹。这一段是诗人的直抒胸臆,自我申诉。萲然,被遮暗的样子。

吴广平先生的鄱译是:为何我的玉佩这般美丽,大家要把它的光彩遮蔽。

“琼佩”,玉佩,指屈原。

如前所述,我将“偃”做“仰面倒下,停止”。所以我们在前面那句“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中将“偃蹇”注解成“垮塌”。但前面是写亭台楼阁的,故用“垮塌”注解是合理的。此处屈原写的是玉佩,亦即指代自己,故不宜做垮塌解,应该从“仰面倒下”引申为“陷入困境”解。

“蹇”是跛,不顺利的意思。

“薆然”指隐蔽。

“蔽”在“好蔽美而嫉妒”等诗句中均做“遮盖”解,此处也做“遮盖”解。

“之”代词,指佩玉,即屈原。

本句译文:为什么如玉一样的我陷入困境时,大家竟然会隐蔽我而把我遮盖起来。(不向楚王举借)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不谅,不讲信义。折,毁坏。

“惟”做“只有”解。

“恐”,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中“恐”是一个常用词,和“怕”连在一起来用的,即“可能,也许,大概,不一定,差不多”等意思。

“不谅”指“不讲道义”。因为小人和屈原事实上没有信义可言,他们之间有的只是“道不同”,故而因“道不同”而生恨。因此,当屈原陷入困境时就想乘机摧毁他。

本句译文:只有那帮小人才不讲道义,大概会因为嫉妒我而乘机摧毁我。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缤份,纷乱。变昜,変化。这句是抒写屈原在政治上失败后,朝士纷纷变节,投靠谗臣的情况。下文以芳草兰,芷,荃,蕙,椒,揭车,江离的变化来比喻群士变节。淹留,久留。

将“时”做“眼下的世道”解。

“缤纷”指“纷纷,接二连三”。

“变易”的“易”代指“周易”。“易”精髓是“变”,故屈原用“变易”来描述当时楚国士大夫的政治立场的现状。此句是屈原针对前一段巫咸“勉陞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的回答,意思是现如今楚国朝中的士大夫都因为我被罢黜而纷纷的投靠了谗臣,我又怎么能再把他们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本句译文:现在楚国的士大夫大多数己经投靠了谗臣,我是不可能再和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兰芷,兰草和芷草。荃,香草名,又叫荪。蕙,香草名。化,变化。茅,茅草。屈原在诗中将其视作恶草。

吴广平先生的翻译是:“兰和芷都失掉了芬芳,荃和蕙都变成了茅草”。

“兰芷”,指曾经和屈原志同道合的人。

“变”,指变质,暗指曾经和屈原志同道合的人的变节。

“荃蕙”,指曾经和屈原志同道合的人。

“茅”,在第十一段开段第一句“索藑茅以筳篿兮”注解时我就说到“藑茅”是松树的叶子。那么“茅”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中是什么意思呢?“茅”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中除掉像芭茅,狗尾巴草,王茅(杂草),蕨烟茅(蕨草)这些草本植物活着的时候被称为某某茅以外,其它被叫着茅的是指草本植物或者其它树木之类枯死后的叶子凋谢形成的干枯物质。

故此,“化”指死后的变化。

屈原在此句用“变”和“化”两个字,把当年的楚大夫的变节作了精细的描述。

本句译文:兰和芷变质后便失去了芳香,荃和蕙枯死后便化成了无用的茅了。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何,为什么。直,简直。为,变成。萧艾,艾蒿,屈原在诗中将其视作恶草。

吴广平先生的翻译是:为什么从前的香草,现在简直成了臭艾。

“芳草”,指曾经和屈原志同道合的忠臣。

“直”做“一下子”解。为什么“直” 要作“一下子” 解呢?因为凡做事,走路,直线的距离比其他状态下来得快,费时少。“直”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读音是chí

“萧”是凋零,凋谢,死的意思。

本句译文:为什么过去的香草(忠臣),现在一下子都变成了发臭的艾草(奸臣)了呢?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岂,难道。故,缘故。莫,不。好修,爱好修饰。害,祸害。

“岂其”即“其岂”。

“他故”指其他原因。

“莫”指不过,不就是,不外乎。

“好修”,指爱美,这里指放弃自己的信念趋炎附势。

“害”,指危害,即造成某事的原因。但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里“害”是“后面”的意思。故此应当翻译成“后来不再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

本句译文:他们的变化难道还有其它的原故吗!不就是一个个后来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趋炎附势造成的嘛。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兰,兰草,王逸《楚辞章句》说是隐射楚怀王的小儿子令尹子兰,恐未可坐实。兰草是众芳之卓异者,比喻才能卓著的人也变了质。可恃,可靠。羌,楚方言,同“卿”或“庆”, 表反诘语气,同何为,何乃为什么的意思。容,外表。长,义同“修”,美好。古人以长为美。

“羌”,用辰溪保存的楚国方言是“刚好”“正好”的意思。

“兰”,昔日的也即变化了的曾经的志同道合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这是屈原影射令尹子兰,如果子兰以楚怀王的儿子的身份坚定的站在屈原一边,这对屈原践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句译文:我还以为兰草是十分可靠的,不会变得不香,却正好是它的华而不实使我的政治理念变成了徒有虚名。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委,弃。厥,其,它的。苟,如果,果真。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 闻一多《离骚解诂》认为系假设属句置于主句之后的特殊句型,依常例则应为:“苟得列乎众芳,委厥美以从俗兮”, 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厕身于众芳之列,就不惜委弃其美质以从彼流俗。

查《现代汉语小词典》580页,委:(1)同委迤,(2)见虚与委蛇。再查《现代汉语小词典》633页,虚与委蛇:对人假意负衍,应酬。据此我将“委厥美以从俗兮”做“从俗以委厥美兮”,意思是说为了应酬巫咸“勉陞降以上下兮”的巫语中到下层中去寻找志同道合者,屈原认为不太妥当。屈原认为那只不过是给那些下层人士中的姣姣者提供一个“列乎众芳”的机会而己,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本句译文:要到下层中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真要这样做,只不过是给下层人士一个位列众芳的机会而己,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椒专佞以慢慆兮,榝sha杀又欲充夫佩帏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椒,花椒,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隐射楚大夫子淑,恐未可坐实。花椒是众芳中之卓异者,比喻才能卓著的人也变了质。专,专橫。佞,巧言谄媚。慢慆,傲漫。樧,即食茱蓃, 又名山茱蓃,吴茱蓃, 落叶小乔木, 果实为核果, 长椭园形, 枣红色,这里比喻当日稍有才德而变节者。帏,香囊。

“慆”是贪,贪得无厌。

“樧”,茱萸,有味辛烈。辛者辣也,与香格格不入。

本句译文:花椒专橫谄媚又贪得无厌,茱萸也心想乘机充当香囊(的香料)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干进,追求往上爬。干,求。务入,义同“干进”。 袛,通“振”拯救。

吴广平先生的翻译是:既然只贪图攀越钻营,又怎么能保持其芬芳。

“务入”指的是“加入那些追求往上爬”的队伍。

“祗”,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中和“神”连用,指神灵,景仰的东西。

“芳”,作“美好的政治理念”解。 

本句译文:既然大家都一个个争相加入追求往上爬的人的行列,又还有什么美好的政治理念会成为他们心中如神灵般景仰的信仰呢。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流从,有的版本作“从流”,言如从水之流。孰,谁。

“固”指“当然”。

时俗”指社会风气。

“孰能”,指怎么能。

“从流”作“流于潮流,从于现实”解。

本句译文:当然,在如今这流于潮流,从于现实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人的品质又怎么能没有变化呢。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若兹,如此。揭车,香草名,叶黄,花白,味辛。江离,香草名,蘼芜,芎。花椒,兰草是珍贵的香草,而揭车与江离是平常的香草。这两句意思是:才能卓著的人都变了质,何况平常的人呢?这都是哀叹众芳之芜秽,比喻原来与屈原志同道合的人后来都变节了。

“香草”只是屈原心目中可谓曾经是志同道合者,用“椒兰”比喻则是认为其能耐,社会地位比较高一些,而用“揭车”和“江离”来比喻的则是指其社会地位和个人能力稍差一些。“兹”现在的意思。

本句译文:你看那些珍贵的花椒和兰花现在一个个都“变而不芳”了,更何况是揭车和江离呢!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兹佩,此佩,指上文所写的玉佩,喻自己的品德。委,弃,这里是被人鄙弃的意思。厥,其,它旳。历兹,至此。

“兹”,指现在。

“委”当做“应酬”解。“委厥美而历兹”是屈原对巫咸“勉陞降以上下兮”的回答。屈原认为真的要选择志同道合者就应当选象他自己那样既有高尚的政治理念又有聪明才智,还得有高贵出身的人才合适。

本句译文:只有像我一样的人才是我的志同道合者,如果要选志同道合者就应当选像我一样既有高尚的政治理念又有一流的聪明才智还有高贵血统的贵族。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亏,亏损。沬,通“昧”,本义为微暗不明,此处引申指香气喑淡。《集韵·队韵》:“沬,徵晦也”。 

关于“芳菲菲”,在《离骚》的第六段中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我将此处作“馥郁的芳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解。

“亏”,在辰溪方言中“亏”有划不来,不划算的意思。

因“沫”为隐藏,故“未沫”为不隐藏,即香气还在散发。

这一句是屈原表明对自己的忠贞品行所带来的下场没有什么遗憾。

本句译文:用那么浓郁的芳香去充填香囊,沒有什么不划算的,不然至今还会有香气在四处散发吗?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和调度,“和”,“调”,“度”系三个同义单词平列连用,与前文“览相观于四极兮”中的“览相观”一样,同为“联迭”修辞手法。(见汤炳正《屈赋新探》)和调度,调谐的意思,承上玉佩而言,指调节玉佩的声响而使之和谐。浮游,游荡。求女,上文灵氛说“岂唯是其有女”,此“求女”正承此而说,是指到别国去求女,比喻到別国去求贤君。

关于“和调度”和览相观”的注解,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中“览相观”等同于“烂向罐”,是专骂做坏事不做好事的男子的用语。

此处之“和调度”亦以为屈原用的是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话的谐音。在辰溪保留的楚国方言中“和”是“乱来,混日子”的意思,“调”即“嫖”“度为“赌”,屈原用此三字反映曾经的志同道合者的沦落。

至于说到“聊浮游而求女”,“聊”作“暂且”解。“浮游”作“任意游玩”解,“求女”一如在十一段里所说是:探索一下帝喾和姜源简狄他们为什么会因婚姻而对天下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屈原之意不仅仅在于此,而是藉此表示自己也没其他的事可干了,还是就在咸池(即辰溪)一带完成自已考证伏羲女娲的史实算了。这是在无奈之中选择的一种求存之术,也即《九章·惜诵》中的“愍”主意。

本句译文:曾经的志同道合者现在也在嫖赌自娱的混日子,我就暂且在这里任意游玩作一下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的事吧。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吴广平先生的注解是:及,趁着。饰,佩饰,喻品德才能。壮,盛。周流,周游,遍游。这两句说明浮游求女之意,为下文远游张本。

不论是过去或者现在,佩饰都会因年龄而有所不同,屈原当时的佩饰不仅显示了他身份的高贵同样也彰显了他年龄的大小,所以以佩饰代表年龄应当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方壮”是指还处于“年轻力壮”之际。

本句译文:趁着我的佩饰表明了我正处在年轻力壮之际,还是在这里多看一下考证考证吧。

 

全段译文

为什么如玉一样的我陷入困境时,大家竟然会隐蔽我而把我遮盖起来。只有那帮小人才不讲道义,大概会因为嫉妒我而乘机摧毁我。

现在楚国的士大夫大多数己经投靠了谗臣,我是不可能再和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了。兰和芷变质后便失去了芳香,荃和蕙枯死后便化成了无用的茅了。

为什么过去的香草(忠臣),现在一下子都变成了发臭的艾草(奸臣)了呢?他们的变化难道还有其它的原故吗!不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趋炎附势造成的嘛。

我还以为兰草是十分可靠的,不会变得不香,却正好是它的华而不实使我的政治理念变成了徒有虚名。

要到下层中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真要这样做,只不过是给下层人士一个位列众芳的机会而己,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花椒专橫谄媚又贪得无厌,茱萸也心想乘机充填香囊。既然大家都一个个争相加入追求往上爬的人的行列,又还有什么美好的政治理念会成为他们心中如神般景仰的信仰呢。

当然,在如今这流于潮流,从于现实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人的品质又怎么能没有变化呢。你看那些珍贵的花椒和兰花现在一个个都“变而不芳”了,更何况是揭车和江离呢!

只有像我一样的人才是我的志同道合者,如果要选志同道合者就应当选像我一样既有高尚的政治理念又有一流的聪明才智还有高贵血统的贵族。

用那么浓郁的芳香去充填香囊,沒有什么不划算的,不然至今还会有香气在四处散发吗? 曾经的志同道合者现在也在嫖赌自娱的混日子,我就暂且在这里任意游玩作一下考证伏羲和女娲的史实的事算了。

趁着我的佩饰表明了我正处在年轻力壮之际,还是在这里多看一下考证考证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