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宝妈说,新学期开始了,宝宝表现还不错,好像知道自己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一下长大了不少,暑假在家时还因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时不时发发脾气,现在他想
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想要的玩具,所以会在学校抓紧时间尽量完成作业,字也尽量写端正,我又有点担心,以物质奖励引诱他,合适吗?会不会有“后遗症”?”
我的建议:
看到宝宝和教练的对话,觉得很有趣。真的,每个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质,这就形成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孩子虽小,但是很复杂。
我们大人往往不自觉地简单的套用已有的模式去理解孩子,或者给孩子一个简单的标签,也许真正的能看清楚孩子的方法是在具体的环境中理解孩子,理解他的感
受, 因为简单的标签和模式可能和实际中的孩子内心发生的情况相去甚远。
关于物质奖励的好和坏,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讲,
如果某个行为得到奖励,就会保留下来,而奖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物质奖励,精神奖励,鼓励,微笑,肯定,感激,注意,赞扬,拥抱,尊重,被爱,关心等等,
因人和情景而异。可能您担心,如果总是用物质奖励,会不会造成孩子的“物质化”,好像一切努力都是因为要得到外在的物品,
如果没有这个外在的物质奖赏,孩子还会不会努力。这个担心不无道理。过分的使用物质奖励可能会是孩子过于关注物质结果,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内在的动力,而内在的动力是促使孩子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事情做好的源泉。比较好的方式是把各种奖励方式结合使用,而精神的奖励可能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看重和肯定,会产生在完成一件事以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会更自愿付出努力。
从我们的交流看,宝宝的被肯定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比较明显,这体现在几件事情中,包括他很愿意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肯定,自己被需要。所以,在考虑对宝宝的奖励方式的时候,可以从满足孩子的这个需要出发,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自己更加自信。
表扬的语言有很多,但是起到的效果可能不一样。比如,如果孩子一项任务完成的很好,可以表扬孩子有多能干,也可以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有研究表明,这两种奖励语言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后果,被表扬很能干的孩子,在其后的任务中,表现为不肯尝试难度大的任务,而被表扬付出的努力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因为,如果孩子被表扬自己的能力,孩子会把表现和自己的能力挂钩,会担心如果表现不好,会感到自己不够好;而被表扬付出的努力的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到付出的努力上,看中努力的价值,会知道我付出努力,就会有好的收获,即使我失败了,
但是我还可以不断努力转败为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