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向我谈起自己的孩子,特别为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担心,老师的描述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发脾气,行为上不能约束自己。这位朋友不断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的行为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时对妈妈的教育的话语更加逆反了。
以下我摘录这位妈妈的部分来信,和我给这位妈妈的建议。
作为老师和家如何看待孩子,这是个根本性的出发点,如果我们把孩子仅仅看成是被教育和改正的对象,自然我们会不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期待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天性和感受,更糟的是,当孩子无法做到和我们的预期值相符时,我们只会把批评的眼光放到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而,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自然的个体,那么我们会看到更多--孩子的天性,愿望,喜好,想法,感情,当我们把这些考虑在内的时候,自然就会尊重孩子。同时,我们不仅只看到孩子,还会后退一步,看到自己和孩子的互动,特别是自己在孩子生活中起的作用。这样的心态会让我们萌发更多的与孩子交流的方法和问题解决方式。
教育是不是就是简单的说教,是不是仅仅是简单的传达对与错和道德准则?这样的方法在什么时候,什么情景,对待什么样的孩子会奏效,或者不会奏效?这样做的好处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方式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在以下的对话里我提到另外一种方式
--
关于情感的对话。的确,对孩子来说,外在的行为很容易观察知道,而行为背后涌动着纷繁的思想和感情,这些就不是孩子所能够直接了解的。语言,这个有力的工具,能够引导孩子注意到并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行为。有研究表明,经常和父母谈论感情的孩子,对心理活动的理解和表述要早于同龄的孩子。在以下的例子中,我会讲到这种方式的运用,这种方式脱离了说教,而从实质上辅助孩子认识情感,认识与周围人的关系,自己判断决定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一种情感控制能力(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执行规矩),行为上实现从“他治”到“自治”。
---------------
宝宝妈妈在信中提到:
"昨天,宝宝上学晚了,但没迟到,到班上后他就把家庭作业交给组长,组长说已经交给老师了,言下之意让他自己交给老师,其实自己交也没什么,但宝宝就很生气,把书包里的书全扔在地上,还把他的试卷揉成一团,后来,老师就让小朋友去请学生处主任,他就大叫,想阻止,扰乱了课堂纪律,后来他就不听老师劝说,一个人呆在一边生闷气,正巧校长来他们班,看见了就对宝宝说大家都在早读你怎么不读呢,他理都不理校长,就僵持着,老师说有2个小时左右,后来想通了,才正常的开始学习。
还有一件上星期发生的事,中午吃饭时,宝宝觉得饿了,想早点吃饭,排队时就想往前挤,生活老师就说,你没洗手快去洗手,他就不肯,结果生活老师就罚他排到最后面去,他只好就去了,但心里不高兴,就一边走一边说我鄙视你,然后正好有个小朋友把脚伸在过道上,他就把气撒在小朋友身上,踢了别人一脚,结果就被老师请到学生处,主任和校长都教育了他一番,让他认错,他好面子不肯认错,后来折腾了好久没办法才认了错,老师给我发了个信息说犯了严重的错误,踢同学,骂老师。
我主要想知道宝宝经常在学校里发生这类不开心的事,我该怎么帮助和引导他,他这样的行为真的是心理有缺陷吗?"
我给宝宝妈妈的建议:
1。首先,家长不要有心理负担,更不要随便给孩子扣上“心理缺陷”的帽子。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想法,喜好,判断,感情,观点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够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或者评判孩子的行为,希望孩子的行为完全同我们的期待值一样是不实际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做的
不仅是观察孩子的外在行为,更重要的是深入的理解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面临的任务和困惑,
特别是倾听孩子自己对于周围人和事的理解和感受。
2。同理,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注重更多的倾听,引导孩子讲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多肯定,多表示理解,多鼓励,多赞扬,不要很快的给与评价特别是负性评价,这样就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言行赢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自己最可信赖的朋友,
自己可以讲出内心所想,父母会理解帮助自己。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在自己的对立面。在一个温暖亲密的亲子关系之上,孩子就特别容易接受爸爸妈妈的想法和意见。
3。注意孩子的天性,针对性地考虑交流方法。孩子的天性不一样,对于比较坚持的孩子,一味地灌输可能效果不好;而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温暖诙谐的交谈和轻松的协商,孩子则更愿意接受,就会自愿得很开心地去做。
4。针对您提到的两个小事件,我谈谈我的看法。(1)宝宝对于组长的答复一定心理有想法,所以在事情过去以后,选择一个只有你们两个人的地方,单独和宝宝谈一谈,谈宝宝怎么看待组长的答复,宝宝觉得组长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特别注意引导宝宝谈论自己当时的感情,以及为什么。谈话的时候,要表示理解和尊重,不论孩子的想法和感情是什么,
不要评价是对的还是错的,不要说好还是不好,
因为交谈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培养输理自己的感情的能力,而不是灌输对错,其实孩子心里完全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和可以接受的。如果孩子的想法是合理的,就要即时给予肯定,如果孩子的想法片面,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可用诱导的方法给孩子看到另外一面,让孩子看到别的可能性的存在,自己思考,然后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每个选择的后果,最后,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个孩子愿意接受的,也能够被别人接受的行动方案。最好,一次只和孩子集中谈一个小话题,不要谈多,不必方方面面都谈到,这样孩子容易接受。(2)和孩子谈这件事情的时候,要分析,谈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找出原因,特别是心理上的原因,比如当时怎么想的,怎么感觉的,等等;也可以谈老师的做法,以及各种应对的方式和后果;
还可以谈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可以用换位思维,比如,如果你是哪个小朋友,被踢了会怎么感觉。谈话的时候,要注意语调的温暖,不要让孩子觉得被批评,而是要让孩子把自己的委屈都先倾吐出来,然后再谈孩子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别人的感受。
5。加强孩子情感理解能力和换位思维能力。您在信中提到,“好像根本就没意识到别人对他有意见”,试想孩子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那么孩子的行为就情有可原了。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情感认识能力和换位能力是有限的,儿童会和同伴有冲突然而又无法明白冲突的原因。这个不要过分担心,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孩子的情感理解和换位思维能力会逐渐提高。
加强儿童对于自己和他人心理活动的理解也有很多方法。多读故事书,和孩子讨论书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一级-直接的想法,愿望,感情,二级--
某人如何理解看待某人的行为,三级,某人如何理解别人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多和孩子谈论感情,谈论感情的原因,引发的行动和后果,比如,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和孩子谈一谈今天的开心的事情,有没有难过的,生气的,失望的,沮丧的事情,等等,详细地谈,谈原因,谭后果,谈感受,谈看法,你也可以和孩子交流你的看法,等等。不要评价孩子的看法和感情,因为,谈话目的不在于教育,而在于提高孩子的情感能力--
包括对于自己的情感的准确识别,表述,和把握,对于他人的情感的识别和把握,特别是意识到他人和自己不一样的心理活动,从而引导孩子更多的客观理解接纳思考别人的情感,而不是评判。
6。从宝宝的角度考虑,现在宝宝需要的更多的是温暖,鼓励,和肯定,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 --
试想我们自己在一个关系僵硬或者批评的环境中,是会很不愉快的,而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会恶化关系,会体现在各个方面的不合作。作为父母,更要给与孩子温暖和理解,让孩子觉得安全,有依赖归属感,这样孩子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会更合作,自己就会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了。
7。给妈妈的话:要对宝宝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好妈妈!这样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