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咬人(推人)怎么办?
(2010-08-19 01:36:31)
标签:
育儿教育道歉咬人推人 |
在第一个生日过了以后不久,宝宝可能会出现咬人,推人,抓人的恼人行为。记得在某个论坛中看到,有个妈妈说自己的宝宝总喜欢咬自己,咬得很疼,用尽了各种办法,包括讲道理,诱发同情心,严厉谴责,都没有作用,困惑的妈妈问道,我是不是应该使劲地咬他,让他知道疼?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6ZHE1SIGG.gif
在讨论妈妈该如何反应之前,我们先来尝试理解宝宝的行为和背后的心理活动。2岁的宝宝语言还没发展到流畅的与人交流的程度,一些躯体语言就成了宝宝的一种交流方式,像抱抱,亲亲,也可能会包括咬人和推人(也许,在宝宝看来亲亲和咬人是差不多的)。 这个年龄的宝宝只能够把他看到的行为联系起来,但是他的理解仅此而已 -- 咬人和被咬的人的反应,不会更深的体验思考更多的后果,也就是宝宝还没有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够拥有“良知”。
在这种理解之上,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调整宝宝咬人的对策。这里我们可以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的后果。举以上那个妈妈为例,如果妈妈的反应很夸张,可能宝宝学到的是如果我咬了妈妈,妈妈会很注意我,还会做各种表情,一则孩子会觉得这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或者孩子很快会认为咬人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以后孩子可能会更多地使用这种方法去得到关注。所以,过渡的反应,或者指责孩子咬人,很可能会强化孩子的咬人意识和行为。不妨试一下忽略法,也就是妈妈的反应尽可能冷静,就像不是什么事情一样,把孩子放下来,走开一段时间,背对着孩子,面部不要有夸张的表情,只是表达不满意就好了。这样,咬人的行为没有发生什么显著后果,宝宝的这种行为会逐渐消失。
有的时候,宝宝咬了别的小朋友,这个时候双方的父母都会介入。对于被咬的一方,当然需要保护和安慰。对于咬人的一方,很多时候,父母会批评,认为孩子的这种倾向一定要被控制住,但往往被大人忽略的一面是咬人的孩子也需要呵护。为什么呢?从咬人之前的互动开始,到咬人,到咬人后对方的反应,大人的反应,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个很紧张的情境。人在紧张的时候,会采取防卫自己的态度,这样的话,宝宝心里会防卫自己的行为,否认自己做的事情,而不是面对。所以这个时候大人的大声训斥并不会帮助宝宝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只会觉得自己被冤枉了,不好的被对待了,很委屈。所以,宝宝需要一个安全的氛围,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弥补,也可以被原谅,这时,宝宝才真正的能够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具体的一些技巧包括:把宝宝们分开后,在一个单独的安静的环境中,语调温和的与宝宝对话,如果宝宝这时情绪激动,要抱着她等她安静下来以后再说,对话时,要先表示理解孩子的举动,比如如果孩子抢玩具,要先表示理解孩子很喜欢这个玩具。然后告诉孩子他的咬人行为给对方造成了伤害,对方哭了。通常这时孩子都会有一点内疚感,可是孩子的认知能力不足,自己还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的复杂情感(内疚,害怕,委屈,生气,困惑),所以这时大人的语言非常重要,大人要用语言帮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比如,大人如果说出来宝宝的情感,就是让孩子的感情有了一个发泄的渠道。父母可以这样说,你咬了小朋友,她疼了,哭了,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这时,再提出一起过去,让宝宝可以说对不起,宝宝就会比较容易道歉。有的时候,家长抱怨孩子怎么就不肯道歉,可能有的时候情势过于紧张,使得宝宝有了防卫心理,于是不肯在行动上道歉,但其实孩子心里也隐约有内疚的感情和希望被原谅的愿望,所以父母应该因势利导,用温和的态度给孩子安全感,给孩子机会表达歉意,从而达成和解。
在和宝宝讲话的时候,最好用简短的句子,只说关键的几句,不能过长,因为孩子的注意力还不能够持久,很快会疲倦。另外,“这样是不好的”“你做错了。”,这样的责备好处是比较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好的地方是如果说得过多或者只是这样讲,并不能帮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好,而且可能会把孩子推向防守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内心的主动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感。
如果宝宝出现经常性的咬人,推人,特别是持续到3岁以后,父母一定要找出原因。多观察,比如,宝宝在什么时候咬人,什么情景下咬人,什么活动中,事情的前奏是什么,是不是总在午饭前,被咬得人是固定的还是随机的,宝宝咬玩人后的行为,多观察发现规律。有的时候,持续的咬人推人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语言或社交能力有障碍,也有的是看到一些暴力行为。有一个3岁的宝宝因为看到父亲经常打沙袋,而出现了经常推别人的行为。
前一篇:宝宝第一天去幼儿园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