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成了热门话题。虽然因事被搁浅在上海已半个月的朋友每天在群里打卡当天的见闻,无数人对上海极其失望,可莫名地,我对上海信心满满,觉得他一定可以顺利度过难关。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他是上海。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可不管什么样的忧虑烦恼,总有一些东西,一些人,让你信心百倍,只要他在,你就觉得没事,一定会赢。上海于我,就是这样的存在。第一次去上海,就被征服,喜欢上那里的环境,生活方式,还有人。
不管哪一年,哪个季节去上海,他从来没有让我失望。春天的柔软,夏天的丰盛,秋天的浓郁,冬天的冷艳,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城市,其他地方,要么是乡镇,要么是城乡结合部,离进化成为都市,还早着呢。可这一次的上海,竟成了全国人的笑料,不少人又讲起了那个抄作业的段子,不,上海才不用抄作业,他永远都是优等生,要知道,上海与深圳的不同,光是人口结构就差了天与地。
深圳是外来人口多,年轻人多,平均年龄才33.5岁,而上海,虽然是国际化大都市,但本地人众,年过八旬的老人不占少数,这与深圳的年轻化,流动化,区别还是蛮大,尤其是深圳人习惯点外卖,而上海人喜欢下馆子,面对疫情,上海不占优势,更何况此次感染人数巨大,且多数是外卖小哥与货运司机,这让上海的隔离生活雪上加霜,但这个城市的人,虽然喜欢斤斤计较,但这不是缺点,丑话说在前面,原则讲在先,接下来的相处就变得容易,大家守住底线,完全可以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最怕嘴里说一套,手里做一套的人。上海人喜欢讲情调,玩优雅,正因为有这些要求,他们有做人的底线,还相信人性,相信规则,因为有这些心底的法则、基石在,面对困难,反而容易抱团取暖。
困守在家里的的朋友本来与我们约好清明节后相聚,一起做粽子,搞个新做法,没想到与美国回来的女儿一样,女儿被隔离了21天,还不能出来,而她也在上海的母亲那困了20天,她说上海的快递、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员工有不少感染的,造成了供给不便,吓得我们忙问她有没有吃的,能不能递点过去,把她笑得东倒西歪,说别说快递,就是网上订菜,要么抢不到,要么根本就没有,有时是没人送,有时是真没货。听得我们默然,不敢相信心中的高塔轰然坠地。
要不是接下来她说住在母亲家附近,有不少老人,他们不会上网买菜,平时过着悠闲的日子,这下保姆来不了,儿女顾不上,也不是顾不上,而是儿女也困在家里,这些老人特别可怜,本来他们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完全脱离了大数据配送的日子,这一下,有不少人食物短缺,要靠邻居的接济,或者社区的照顾,但这些照顾,也常常靠运气。她先生八十岁的母亲,一生没做过饭,爸爸在世时,爸爸烧菜做饭,哪怕是妈妈的朋友来了,也是做好饭就出去荡,从不肯与母亲的朋友们说说笑笑,以免太太不开心,这个被疼被宠了一辈子的老太太,去年先生去世,今年就要面对自己做饭的遭遇,老太太很茫然,电话里几次哭出声来。朋友很想过去照顾,偏偏她在另一个区,现在的上海,隔一个区,跟隔一个世界那么远。
听到这些,我们立即失声,想象自己不远的老年,如果再过三十年,二十年,如果我们面对一场灾难,我们将如何活下去?是有尊严地离去,还是苟且地残喘?
见我们无语,朋友立即明白我们的难过,立即告诉我们,最近半个月,她得了安静,再不用为吃什么而犯愁,现在是冰箱里有什么吃什么,能抢到什么东西吃什么,原来总要扔东西,买的东西太多,现在清爽多了,哪怕老菜叶都会洗洗切碎吃掉,越来越节省,清俭,省了不少钱,等到回来,一定请我们吃大餐,更重要的是,她读了六本书,几乎是两天一本,因为时间多了嘛,反而能静下心来读书。
想想上个月的自己,明明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偏偏从不肯静下来,这就是小地方与大都市的区别,人家是走在顶端还不忘记学习提升,而我这小门小户的,小富即安,刚刚得了温饱,就忘乎所以,以为世界每天都在向我绽放。
春天不是读书天,可夏天马上就要到了,多读书,了解世界,不做一个没见脑子的蠢货。
我的公众号:酒食衣
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