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亚哥圣母山

标签:
文化 |
分类: 怀念激情拉美 |
传说,上帝创世界的时候,一切都完成了,但却剩下了一片高山、一片湖泊、一片沙漠、一片森林。于是,上帝把它们沿着南美洲大陆的边缘细细粘上,那就是智利。几百年来,智利被称为“天尽头”,智利诗人聂鲁达说:“没有来过智利的人,就不会了解我们这个星球。”
圣地亚哥,全称圣地亚哥•德•智利(Santiago de Chil,西班牙语),是智利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南美洲第四大城市。世界上取名圣地亚哥的城市、河流、岛屿很多。就城市而言,多米尼加北部圣地亚哥省省会叫圣地亚哥;古巴第一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奥连特省省会叫圣地亚哥;巴拿马商业中心、委拉瓜斯省省会也叫圣地亚哥。阿根廷、巴西、美国和西班牙,都有叫圣地亚哥的城镇,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圣地亚哥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也是西班牙保护神的名字。当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帝国便开始征服美洲大陆,但殖民主义者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土著的强烈抵抗,惶惶不可终日的侵略者每当征服一地后,便祈求天主保佑,于是叫圣地亚哥的地方自然就多了起来。
智利的圣地亚哥也是被殖民者征服的地区之一。1541年,西班牙军官瓦尔迪维率领150名骑兵来到这里,他在圣露西亚山上构筑堡垒,建起总督府,并在山下用泥砖和稻草筑起了原始的住宅区,形成了圣地亚哥的雏形。以后,圣地亚哥长期为西班牙在智利的殖民统治中心。1818年4月5日,经过赫赫有名的马依波战斗,圣地亚哥便成了智利的首都。
圣地亚哥东北部的圣克里斯托瓦山(SAN CRISTOBAL,也叫圣母山)屹立在马波乔河畔。马波乔河从山旁流过,水光山色,十分迷人。山高海拔400余米,从山脚下可以乘电缆车直达山顶,也可沿山间小路徒步登山。山顶上屹立着一尊用大理石雕塑的巨型圣母玛丽亚雕像,风姿绰约,面带笑容,山以仙名,故又称“圣母山”。圣母像规模虽不如巴西的耶酥像那么巨大,但她的历史更久远。圣母像建于1903年,是法国著名雕刻家瓦尔多斯内的杰作,像高14米,连座基共高23米,自重37吨。雕像坐北面南,洁白如玉,神形动人,像前烛架上插满烛火,每到夜晚,泛光照明下,圣母像愈发美丽多姿。圣母像前有一座据说是世界上唯一的露天教堂。初到圣地亚哥认不清方向的人,抬头看看圣母像,就能辨别方向了。据传说,圣母曾经显灵,为圣地亚哥人民消除了一场灾难。因此,每逢礼拜天或者重大宗教节日,登山朝圣的教徒络绎不绝。在圣母像脚下,俯瞰圣地亚哥市,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去参观游览。
1541年2月12日,西班牙人佩德罗·瓦尔迪维亚站在圣卢西亚山顶,俯瞰山脚下湍急的马波乔河和四面环山肥沃的盆地,毫不犹豫地决定在这里建设圣地亚哥城。470多年之后,当我们站在这座城市创建者曾经站立的位置,俯瞰山脚下的城市,四百多年前的宁静早已被喧嚣取代,四百多年前的马波乔河依旧,四面环山的盆地依旧。抚今追昔,作为现代人,你可以想象四百多年前的原始风貌,但四百多年前的佩德罗·瓦尔迪维亚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今天的圣地亚哥是怎样的城市。然而,在现代世界的繁华背后,城市中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啊!显然,城市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而人在城市的建设中,不断地注入人的思考、人的理念、人的性情、人的追求。于是,城市在使曾经的自然消失的同时,营造起人性化的空间。得与失是一张纸的两面,只有看过两面之后才会得出接近客观的结论。圣地亚哥,作为一座600多万人口,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的大都市,在面对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同时,仍然是一座宜居城市,一座比较人性化的城市、一座悠闲城市,这应该是她的创建者所期望的。
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首都中,依山而建的不少,但临高山的不多,而圣地亚哥恰恰在绵延9000多公里长的安第斯山脉的脚下。她距离这座雄伟的山脉之近,使居住在城里的人们几乎随时随地抬眼就能看到,在林立的楼群的间隙中,在宽阔的马路尽头,尤其是冬日黄昏,夕阳光映在积雪的山峰,使人在瞬间里从沉重繁琐的工作和生活中释然,大自然离你如此之近,仿佛伸手可及,而这的确是事实:从圣地亚哥市中心驱车只需1小时30分就可以抵达海拔3300多米高的滑雪中心。冬季的圣地亚哥,尤其是雨后黄昏,她呈现的是一种现代化大都会与全然未经雕凿的大自然在视觉里的撞击之后的完美结合,一种不可能的美感毫无掩饰的扑面而来。对那些胸中有丘壑,心中尚存对大自然的敬畏的人来说,这是视觉的盛宴,是生命无偿的馈赠。
从高处俯瞰,比如站在海拔860多米高的圣·克里斯多瓦山顶,整个城市尽收眼底。然而,她没有北京的大气、没有上海的繁华、没有广州的嘈杂、更没有深圳的高快节奏,高层建筑密集的上城区(也称东区或富人区)看上去与所有的大城市并无二致,意大利广场往西属于老城区,或称市中心区,新老建筑混杂,显得零乱无章法。而圣克里斯托瓦山,则是大片的平房,被称为平民区,但不是贫民窟。这三个区域并不是政府的刻意规划,而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形成,差异很大。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恰恰体现在城市中人性化的细部和以人为本的街道和社区。圣地亚哥,从高处看,至少在水泥森林中有大片的绿地,在几乎每一条街道的两侧,都是树木。在一座年降雨量只有360毫米的城市,保持常绿是需要代价和努力的。如果今天种树,明天种草,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是对城市居民的不尊重。在街上漫步,随处可见街心绿地,小广场,小公园和安静的林荫路,使人感觉不到这是一座600多万人口的城市。在市中心有着百年历史的森林公园里,古木参天,一些名人雕像散落其间。一个难能可贵的细节是,在每一株古木的脚下,都有一块略高于地面的石板,上面刻着树种的名字和原产地。而随处可见的长椅更是出于方便散步者的考虑。走在公园里,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尽管不远处就是大马路,飞驰的车辆提醒你是在城市中的森林。城市的亲和力与生命力恰恰体现在此。当你散步在圣地亚哥的森林公园里,不会有人担心树后跳出一个犯罪分子,躲在树后的,是那些玩捉迷藏的孩子。
前面提到圣地亚哥三个区域的划分,表面上看,这是这座城市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最少贫富人口的隔离,哪怕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为这种地域上的区划使得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感到不公平。然而,公平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的。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到相对脏乱差的贫民区也是一种不公平,均贫富,或杀富济贫只能适得其反。这世界的公平体现在,不同层次的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生活在平民区的人们并不一定妒忌上城区的市民,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上阶层也不歧视底层市民。在一座600多万人口的城市里,自然的形成不同社会阶层所居住的不同社区,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这是人性使然,也是符合人性的。对穷人的公平,不能体现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建一片安居房。一座城市的宜居和人性化,只能针对三分之二以上的市民而言,全世界没有一座让所有市民都满意的城市。城市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从高层俯瞰的美感,而是为了居住其中的市民的方便。
城市越建越大,居住其间的人越来越渺小。当你散步在圣地亚哥居民区的某一条街上,抬眼是树木,低头看到的是草坪,城市的巨大和喧嚣,在你身边几乎感受不到。城市不同区域根据其功能的合理划分以及往往被忽略的城市细部的建设,使得圣地亚哥的很多街区像欧洲的那些古老又新潮的城市,人性化,和谐,安静是居住其中的市民随时都能感受到的。然而,圣地亚哥远远不是一座完美的城市,如同所有的大都市一样,失业,犯罪,塞车等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的发展。然而,正如人性的光辉不会因人性的恶而失去光泽。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居住其中的市民是能够感受到的。因为即使是在市中心喧闹的步行街,路边的长椅和咖啡厅里悠闲的人们,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一种从容和平静。在这里,和谐不是政府倡导的,而是市民与城市的现实关系和每日的生活形成的。当你耳边响起某个街头艺人拉的小提琴曲,当你听到小丑的街头表演引来的围观市民的笑声。你会发现,这不是一座吞吐着人流的巨大机器,而是一座温柔的城市,她不是拒你于千里之外,而是包容你,让你感到安全,在陌生的人群中。这才是真正的城市与人的关系。和谐,应该是一座城市给予市民的感受和生活。
圣地亚哥市的悠闲节奏,对于外籍人士而言,实在不是很适应,正常有序的工作时间内各部门办事效率的慢节奏让我们着急,工作时间之外当地公民从不提额外工作的话题,即使给加班工资也很难商量,当地法律对公民就是这样保障的。尤其是周末两天的到来,整个城市宛如一座宁静的空城,人们纷纷到郊外、海滩休闲度假,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优质资源和家庭的天伦之乐。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