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探戈

标签:
文化 |
分类: 怀念激情拉美 |
如果说巴西人的桑巴热情似火,那么阿根廷人的探戈却是风格迥异,充满着忧伤。
犹如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一样,探戈实际上也是包括音乐、舞蹈和诗歌在内的综合艺术。但是不论是歌曲,还是舞蹈,认真的歌唱者和舞蹈者,不分男女,无论老少,总是双眉紧锁,一脸严峻,表情忧伤抑郁,目光冷若冰霜,似乎有永远无法化解的愁绪与烦忧压在心头。
探戈舞蹈有着独特的忧伤情调。在舞蹈中男女舞伴不作交谈,不窃窃私语,甚至不交换目光,两眼或看着前方的某个空间,或微微闭合。与其他双人舞不同,在探戈中,只有男舞伴前进,女性始终充当顺从的配角,似乎在睡梦中随着男伴旋转。在这种收敛的情调中,渐渐形成了一种很讲究的舞蹈技巧:华丽的舞步,表演性的姿态以及明晰的转换。
阿根廷探戈歌曲也普遍带有忧伤的色彩。探戈歌曲形成的高潮晚于探戈舞蹈,大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探戈的歌词包罗万象,涉猎各种人群和环境。比如,有探戈歌曲如此演唱市郊贫民区的景象:
用微弱的光把街角染得昏黄,那是贫民区一盏又小又旧的街灯;
它像一颗夜空中的明星,照着穷汉们把一天的血汗钱均分
一块石头打碎了街灯的玻璃罩,好似市郊响起了一阵咒骂声;
当警察抓走了这里的人们,他们的泪眼里映着闪烁的街灯。
也有一些探戈抒发对苦难人生的感慨:
今夜永远结束了,我的一切业绩;
一次神秘的交谈,拴住了我的心……
我愿意独自死去,不忏悔,也不去见上帝;
钉在我苦难的十字架上,就像与怨恨拥抱在一起。
探戈歌词的生活气息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力,真挚的感情引起他人的共鸣。
探戈诞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老城区——博卡区。“博卡”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一代球星马拉多纳正是从举世闻名的博卡足球俱乐部走向世界的。100多年前的博卡区是阿根廷最重要的港口区。阿根廷盛产的小麦、羊毛和牛肉从这里出口到欧洲,新移民也是从这里登陆。那时,年轻的阿根廷正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农村居民进城谋生,大批欧洲移民涌向新大陆,布宜诺斯艾利斯迅速扩展。码头区是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新来者聚居的地方。每当日暮,辛苦劳作了一天的穷汉们便聚集在小酒店里饮酒作乐,或打牌或跳舞。不同国家的移民带来不同的舞步和音乐,它们互相融合,形成了被称作探戈的独特音乐节奏:高乔人的剽悍与孤傲、野性与炫耀,南欧人的浪漫、温婉与迷人,再加上探戈舞女的放浪多情,都巧妙地融合在探戈的动人曲调中。
诞生于大都市的平民群体中的探戈,在出现之初被认为是“兴起于妓院”中的舞蹈,起初为当地上流社会所不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探戈传到欧洲。在巴黎的沙龙里成了风靡一时的舞蹈。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它:“探戈对于我们是精神上的松弛和养息。它似乎使我们在静谧中重温了原始的本能。在法国,人们给予它贵族式的地位。今天,探戈是优美而典雅的,它的放浪已经过陶冶。如果人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再见到它,或许已不敢相认了。”这种变化在探戈本身的歌词中也反映出来:
那些上层想把你怎样?
给你乔装打扮,使你变得高雅。
而你与你贵族的外貌永不相配,在你的城郊你却是个赤子。
探戈在欧洲也曾受到教会等势力的抵制。据说,当探戈传到欧洲时,引起了梵蒂冈的警觉。梵蒂冈给所有教区的神父下达了教皇通谕,要他们攻击那“野蛮”的舞蹈。但贵族们对此项禁令不屑一顾。教皇十世表示想亲自了解这一有磁铁般魔力的舞蹈。于是让两个罗马贵族青年以大沙龙里常见的方式当面跳给他看。结果他承认探戈的确令人欣悦难忘,当场撤销了禁令。
当探戈舞被欧洲人加以发展又传回阿根廷后,崇尚欧洲文化的阿根廷上层社会似乎才“发现”了它。本世纪二十年代,一些诗人、作家开始为探戈写词,音乐家为探戈作曲,探戈演化成雅俗共赏的艺术。
一把小提琴、一把木吉他、一个按钮式手风琴和一个低音提琴,就是一个探戈乐队。无论是在正式的演出场合,还是在街头,或是夜总会,这样的探戈乐队随处可见。歌者随着音乐动情演唱,舞者随着节拍翩翩起舞,而观者会意,精彩之处,赞叹声不断。
探戈舞因已发展成为包括歌唱、音乐和文学在内的一种探戈现象而享誉全球。为此,阿根廷参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将探戈列为阿根廷民族文化遗产,并规定了保护和弘扬这一艺术形式的一系列措施。1997年,政府颁布了阿根廷历史上第一部以保护并促进其发展为宗旨的《探戈法》,永恒的探戈将作为阿根廷人的形象使者散射出永久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