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之都苏黎世

(2014-06-30 06:41:59)
标签:

文化

分类: 情致阿尔卑斯山

苏黎世位于瑞士北部,苏黎世湖西北端,利马特河两岸。这座北依霍格山峦,南拥苏黎世湖的选址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负阴抱阳”的理念,加之全城被利马特河的清流隔为东西两半,因此,水是盘活苏黎世风景的一大要素,构成了“聚则浩淼,分则萦绕”的天然景致。于是,生活在这里的克里特人称此地为“水乡”,而“水乡”的克里特语便是苏黎世(Zürich)。

世界之大,城市各异,有的靠经济发达出名,有的靠历史人文景观文化氛围出名,而苏黎世却靠众多的银行名扬天下。苏黎世的名气是靠金融业打造的,一个人口80多万的城市集中了世界350多家银行和保险机构,瑞士最大的银行也主要集中在这里。有金融业做支撑,苏黎世人想不富庶都不行,他们的人均GDP已超5万美元,在80多万人口中,竟有四分之一的人为百万富翁。

依靠大名鼎鼎的保密原则和私人银行,使得全世界私人财产的1/3都敛进了他们的银行里,称苏黎世“满城尽戴黄金甲”一点都不为过。据说,正对着火车站的那条1.4公里长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大道”的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在历史上曾被当地人称为“青蛙塘”的臭水沟。现在这条大道两侧有众多银行的总部,苏黎世银行的大楼也在这里。大道的地下则是名副其实的 “黄金大道”——许多银行的金库就在大道下面,金锭数不胜数。所以,知情者说,这条大道是不宜动土的,说不定你在这条大道上任何一个点一挖,下面就是金库。这样说来,哪怕要在这条大道走了一遭,顿感富裕来临的感觉。

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苏黎世具备了一些独特有利的条件:第一,瑞士的经济、政治较为稳定,是个长期奉行中立政策的自由经济国家,资本输出入自由,因此,很快就成为国际资金的分配中心,国际游资的聚集地和避难所;第二,瑞士法郎的币值长期保持稳定,下跌甚少。战后,当欧洲各国货币贬值时,它仍保持汇率的平稳。自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该国货币对美元的比值上升了137%,对英镑上升了150%,对法国法郎和西德马克分别升值了87%27%;第三,本国资金雄厚。瑞士国内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条件比西方其它国家为佳,工业竞争能力强,需要供给的资金相对减少,因而积累了较富足的过剩资本。过剩资本的另一来源,是本国居民达世界最高水平的储蓄率;第四,对私人资财严加保护,允许私人资本自由移动;第五,地理上的优势,良好的交通及管理设施,为市场的业务活动提供了种种便利。

现实中的瑞士银行“认钱不认人”,靠着《银行保密法》,瑞士成了世界公认的“最安全存钱地”。在瑞士,银行职员不能过问客户隐私,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客户的存款数额和私人机密。此外,还有一道保险门闩——大宗账目的存款可不使用真实姓名,代之以代号、密码、假名,也可使用办事处、公司等各种方式存款,客户情况只有银行高层少数人知晓。

苏黎世银行里的钱尽管是奶妈抱孩子——都是人家的,但是,君子生财,取之有道,苏黎世的富有就是靠这些银行,俗话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环球揽胜苏黎世靠银行就吃银行了。有人打个比方,说把350多家银行的钱平均到每个苏黎世人头上,恐怕每个苏黎世人管理的钱足可以拉上一卡车。

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全欧洲的钱和全世界的钱都存到苏黎世?就是因为苏黎世对客户有一项铁的承诺,不论世道如何变幻,承诺永远不变,那就是:不管是因为战争和政治原因,苏黎世银行对客户存入的钱永远不会失去一分一厘,苏黎世人会用生命捍卫储户的利益。正是这种用生命捍卫储户利益的精神理念,使苏黎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金融之都。

一个资源并不富有的城市成了世界金融中心,成为全欧洲最富裕的城市,这给了人们一个最好的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和先天的经济态势。苏黎世的城市稀缺资源,一方面是其欧洲中部的地理位置及发展起来的早期金融业,另一方面就是瑞士人忠诚、严谨的性格与这种忠于雇主的文化理念。这两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驰名天下的瑞士银行,造就了财源滚滚的金融中心。从1775年开始,外国资本大量流入苏黎世,至今已经走过了238年,在今350多家银行中,有一半以上是外国金融机构在瑞士的总部,使苏黎世成为名符其实的“银行之都”。

金融之都苏黎世

金融之都苏黎世

金融之都苏黎世

金融之都苏黎世

金融之都苏黎世

 

金融之都苏黎世苏黎世金融街


金融之都苏黎世瑞银总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茵斯布鲁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