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清真寺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向爱琴海 |
这座建于1609年的清真寺,矗立在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口处,整座建筑由大石头叠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寺的顶端有一个巨大的大圆顶,周围环绕着四个较小的圆顶,它的下方还有30个更小的圆顶,大圆顶周围立有六根传音塔;寺内的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磁砖装饰,是回教世界国家中独一无二的设计。蓝色清真寺,其真正的名称是苏丹阿赫迈特清真寺。因为该寺的墙壁自其高度的1/3以上都使用了一种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刻着众多的花纹和图案、以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共有21,043片。这些瓷片的蓝色使得整个清真寺内似乎都充满了蓝色,所以人们亲切地谓之为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建于十七世纪,是回教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锡南(Sinan)的得意弟子Mehmet Aga的作品。其大圆顶直径达27.5米,另外还有4个较小的圆顶和30个小圆顶,大圆小圆煞是好看;而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蓝色清真寺当然也有,高43米,而且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一根;据说只有回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建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建筑师听到苏丹阿梅特一世“黄金的”的命令,没想到“黄金的”和“六根的”音很近,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有了六根尖塔。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这座清真寺虽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坍。
蓝色清真寺造型典雅,在白云蓝天的衬托下,益发显得庄严巍峨。在面积广达4600平方米的殿堂里,可同时容纳五千名回教徒做祈祷,整个殿堂四壁有260个大小不同的窗子,窗子上有五颜六色的玻璃镶嵌图案。殿堂全部用大理石建造,内壁镶有蓝色磁砖,使整个内殿蓝光熠熠。地上铺满大大小小的地毯,其余空无所有。回教徒们在这里伏地祷告,气氛庄严肃穆,加上四处都泛着一层隐隐的蓝光,使人彷佛置身于真主阿拉的温暖怀抱里。寺外的围墙内有中庭大院,两廊设有几个水龙头,供朝奉者净手之用。人们要脱鞋进入殿堂,回教徒们可以从正门进入,非回教徒的观光客则只能由侧门进入。
260个小窗、2万多块蓝色磁砖、地毯和阿拉伯书法艺术是该寺的重要看点。一是光线。穿过260个小窗的光线,溶入昏黄、呈圆形排列的玻璃灯光中,幻光明舞,像是个虚拟的空间。二是伊兹尼蓝磁砖。整座蓝色清真寺装饰着的2万片上的伊兹尼蓝磁砖。三是地毯。寺内铺满了的伊索匹亚的朝贡的地毯。四是阿拉伯书写艺术。支撑大圆顶的4根大柱直径5米,槽纹明显,柱头的蓝底金字阿拉伯文,和挂在柱身的黑底金字阿拉伯文,都像是艺术花纹。
从空中往下看,清真寺被包围在一片葱茏的树木中,6个高高耸立的尖塔分三排对称地立于长方形寺院的四角和中腰,主殿上是层次分明大圆顶,后院则是大小和形状都一样的小圆顶。白色的建筑与绿色的树林构成了一幅十分美丽的图案。
寺院共有8个入口,分布于宽阔的院子的3个方位,人们从其中的任一个方位都可以进入。走过大理石砌成的三道门,便进到内庭,里面粉红砾石、大理石或斑岩的大石柱之间以拱门相连接,拱顶着30个圆顶。用于洗礼的喷水池占据了内庭的中心,四周是6根大理石柱。中央圆顶通过角穹靠在4个突出的拱上,角穹则依次倚托在4个直径1.6米的、巨大的、圆型的、有凹槽的角柱上,4个半圆顶各占中央圆顶的一方,各个角边的小圆顶则构成了清真寺的底座。
土耳其政教分离,民风开放。除了每天5次的礼拜时间不许参观,其他时间清真寺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寺外四周有设有自来水龙头的净室,礼拜者要先将脸、手洗干净方可进入寺内。外国游客进入清寺参观前,要脱鞋。
穿裙子的妇女要在入口处领取一块大方巾围在身上才被允许进入大厅。大厅地面铺满厚厚的紫红色的土耳其地毯,走在上面,很柔软、舒适。抬头望去,大厅四壁镶嵌着2万多块蓝色瓷砖拼成的各色图案,在阳光的反射下呈现出五颜六色的霞光,使人感觉到如进入梦幻一样。
在蓝色清真寺里,透过彩色玻璃折射阳光的光线,反射在瓷砖上,呈现奇幻迷离的霞光。寺内庄严肃穆得仿佛时光停滞,氛围柔和静谧,看来岁月没有洗去它的铅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