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考毕加索——从毕加索看当代艺术

(2012-07-27 14:32:57)
标签:

毕加索

艺术

旁观者

艺术机构

艺术家

杂谈

专题

分类: 《旁观者》第八期

思考毕加索——从毕加索看当代艺术



蓝庆伟,引进毕加索展览是我馆的使命

文/尚婷 图/蓝庆伟提供

 

蓝庆伟

成都当代美术馆副馆长

 

成都当代美术馆是活跃于西南地区的美术馆,是集当代艺术作品和文献的展览、典藏、研究为一体,并利用美术馆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文献建设、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机构。聘请了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和策展人吕澎担任首任馆长。希望通过各项交流,发挥美术馆的机能,让人们更加近距离的感受艺术及文化的魅力。2012年“成都毕加索中国大展”,就是这么一个展览。

编年毕加索

作为一个巡回大展,毕加索中国大展的上一站是在上海。那么同一个展览,成都和上海有什么不同呢?蓝庆伟说,“此次成都的展览作品较之上海的展览作品的数量有所减少。两地展览的最大不同在于,由于场馆的不同而所带来的布展思路与效果的最大不同。在成都当代美术馆的毕加索展览,巴黎国立毕加索美术馆的馆长安妮选择了以围绕毕加索及其背景的摄影作品展开,提供给观众一个较为丰富的参观语境。在展线布置上按照艺术家大概的创作顺序的布置有别于上海展览时按作品时期分隔展厅的方式。”也就是说上海主打民俗牌,而在成都,却是按编年方式对毕加索艺术进行了梳理排序,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做一个既有学术研究成果,又受普通观众欢迎展览。

不要怀疑人们对艺术的尊崇

诚然,要把大型展览,做的既有学术性又有基本商业回报,的确是一个有难度的课题。有品质的展览,会推动学术发展,会引领文化品位,也会一定程度上提高观众的审美。虽然网上许多人在讨论说票价太高,但蓝庆伟却是这么认为的,他说,“票价制定有很多因素,我们不能因为观众抱怨票价太高而怀疑他们对艺术的尊崇程度。”所以不管社会上怎么议论,也丝毫没有影响蓝庆伟他们整个团队工作的热情。

“成都当代美术馆引进毕加索展览是我馆‘介绍国外优秀艺术’的使命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对该展览的引进,促进成都乃至西南的艺术氛围,同时提高艺术爱好者对艺术原作的欣赏意识。”这是蓝庆伟的期望,也正是成都当代美术馆引进毕加索展览的初衷。

 

——

陈默,奉劝没有天赋却妄想通过艺术赚钱的人早点滚蛋!

 

文/尚婷 图/陈默提供

 

 

陈默

批评家、策展人、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教授、《大艺术》执行主编

 

陈默看艺术,永远带着审视的眼光。作为本次大展的学术主持和新闻发言人,他在“2012毕加索中国(成都)大展高端论坛”上说,艺术从来担当着实验闯关的先锋。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呢?他担当着艺术宣扬与批评的先锋,不断将当代艺术的文化形态,从各个方面呈现给人们,同时也影响着人们。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展

这次“2012毕加索中国(成都)大展”共展出了56幅毕加索真迹作品,50幅摄影作品,全面地呈现了毕加索艺术人生的发展脉络。展品均为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的公共收藏品,总价超过6亿欧元,而投保价值高达67亿元,是中国今年伊始最大规模的艺术作品展。

面对如此大手笔投入的艺术展览,陈默是这么看的。他说,从广义上来说,这跟普通的艺术展没有两样,专业看门道,门外汉看热闹;从狭义上来说,引用罗中立(当代著名中国油画家、四川美院院长)的话,“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展”。这是一个由法国毕加索学术研究团队精心准备的,涵盖毕加索一生各个时期的编年艺术展、学术展。除了学术上的研究价值外,如此大规模、质量与数量均高端的展览,吸引了业内人士、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俨然已经形成一个社会文化事件,影响深远。

 

好的艺术家关注作品,不会把过多精力放在市场

毕加索是一位罕见的天才,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在创造能量方面,也谱写了艺术史上的神话。最重要的是,毕加索是稀有的在生前就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卢浮宫收藏并“名利双收”的大师级艺术家。观之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也是值得高度肯定的。在本土,人们发现了当代艺术非凡的发展前景,视其为新型产业,不仅把当代艺术家看作一种高尚的文化身份,也同时把他们的工作看成一个非常赚钱的职业,人们的视觉热点总也离不开那些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但在陈默看来,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和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困难,天赋当道,那是一道极少数人才可通过的“窄门”,奉劝那些没有天赋的、妄想通过艺术赚钱的人早点滚蛋!

是不是艺术家必须远离艺术市场?作品价值该不该由市场认定?陈默对此态度十分明确:“优秀艺术家的主要精力是做好作品,作品价值一定会在市场得到体现。但他们往往是被动的,市场上的呼风唤雨往往与他们无涉,好作品总有市场亲睐。”陈默在此举了一个例子:作为中国当代艺术“F4”之一的方力钧,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还过着一棵白菜一把挂面熬一星期的拮据生活,他们只关心作品的出彩,对市场方式茫然不知。这看起来有点荒诞,但却是中国当代艺术阵营中一线艺术家的普遍现象,他们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痴迷醉心于自己的创作,市场概念后知后觉,是金子就会闪光,市场价值的追认合乎逻辑。纵观世界上成功的艺术家案例,除了天赋的保障,还有不计后果、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沉重付出,他们的美丽结果源于美丽的过程。年轻人切莫断章取义,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

思考毕加索——从毕加索看当代艺术

何剑,创新的艺术才能不朽

 

文/尚婷 图/何剑提供

 

何剑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四川美院中国画系教师

 

毫无疑问,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上,毕加索是一个独领风骚的人物。他穷其一生,享受“名利双收”,却像孩子般不知疲倦地发掘各种新奇、另类的方式,为艺术与传统寻求全新的表达。

“一切既定的规则、传统的观念甚至世俗的伦理道德,都成为他挑战、拆毁和重建的对象。”何剑这么对我说,语气平淡,却是不容置疑的坚定,就像他自己的作品,不断打破传统“国画”的既定格式,给古老的民族传统绘画增添新鲜的视觉意象。

这是一场华丽的精神盛宴

毕加索被公认为20世纪百年来最具魅力的艺术家,他传奇的一生有着非凡的独创力和想象力。2012年“成都毕加索中国大展”,共展出56幅毕加索真迹作品,让不少艺术家乃至普罗大众都趋之若鹜。

针对这个问题,何剑这么认为,“成都毕加索中国大展”,是个难得的近距离欣赏毕加索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大众在文化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消费正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毕加索大展,作为一个文化话题,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这恰是精神需求的一种体现。

我们要的不是懂而是启示

观展是一种审美活动,而非学术研究,首先诉诸的是感官与情绪,其次才是思想与认知。这次“成都毕加索中国大展”上,很多人面对解说员和专家拼命灌输的艺术史料、美术常识、画家生平和作品背景,还是觉得看不懂。“填鸭式”的艺术,救不了审美。

何剑却说,真正的灾难不是“看不懂”,而是“不交流”、“没感受”。背景资料、艺术知识的了解,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绝非指导和答案。不是说看画展就不需要做“功课”,而是说当下国人最急需的不是恶补艺术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审美习惯——抛开固有观念的束缚,放弃对创作意图的猜测,在自然、开放的状态下真诚感受作品。从这些基础信息的干扰中解放出来,自由地表达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喜欢,也可以是厌恶;可以是认同,也可以是抨击。毕加索在作品中所寻求的从来就不是理解与认同,而是自由的表达。

当代艺术家,需要改变惯性的思考模式

作为少数能在生前就“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毕加索的成功不是偶然。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总之20世纪的西方艺术界,是一个思维碰撞期、活跃期,艺术家们勇于也乐于接受新思想,并鼓励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的探索。

然而这么成功的毕加索,在中国却只有少数人跟风。针对这个问题,何剑是这么看的。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进入中国,在这个中西方艺术结合的时代,毕加索的画风不是没有人学习,而是随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艺术家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模仿表面的风格,所出的只能是一种山寨作品,从而失去了风格。我们学习西方艺术,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精神,那种敢于颠覆传统、冲破旧有思维,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新艺术形式的精神!

 

何剑的作品自述: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材料和表现内容的边界,及其参与到当代的文化语境中探讨的可能性,具体来说是尝试用一种类似古老壁画的斑驳肌理和从物像中抽离出的线条所构成的语言体系去表现一些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图像,透过这些图像我试图去揭示今天的中国人遭遇到的文化上的前所未有的混杂感受,以及面对随时光流逝的情感和记忆时的无法名状的苦楚。

 

 

——

焦兴涛:毕加索,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家

文/朱丹 图/焦兴涛提供

焦兴涛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艺术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影响大众的艺术家,另一种离大众比较远,是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家,毕加索就是第二种”。在川美的茶楼里,伴着窗外沥沥的春雨,清新的空气中夹着丝丝凉意,焦兴涛坐在我对面,侃侃谈起成都毕加索画展的话题。作为世界艺术巨匠,毕加索的头上被戴上了无数光环,似乎任何溢美之词都可以被用来描述他及他的画作,焦兴涛却用朴实而深刻的语言评价了他心目中的毕加索:一位“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家”。

 

从天而降的闯入者

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的毕加索画展在成都乃至西南地区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观众年龄层次跨度也相当大,怀着朝圣的心情去看画展的有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有家长带领的小学生,其中最多的还是对艺术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们。如此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足以看出这位艺术大师的号召力。

对于在国外看过多次毕加索画展的焦兴涛来说,参观此次画展已不仅是欣赏画作那么简单。曾经在国外欣赏过的画作,由于改变了展览的地域背景,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参观感受:“毕加索的作品作为西方艺术的经典,在国外展览是自然而然的感觉,因为它本来就属于西方艺术。可是当毕加索的画作来到中国,仿佛是一位从天而降的闯入者,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毕加索虽然声名远播,但也有一种声音说,毕加索对中国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焦兴涛对此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毕加索对中国当代艺术肯定是有影响的!”1978年以前,中国当代艺术一直被革命现实主义占领,78年之后,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毕加索逐渐才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焦兴涛认为,在20世纪艺术史上发出了彗星一般光辉奇迹的毕加索,影响了西方当代艺术,而西方当代艺术则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当代艺术。“或许可以这样说,毕加索是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或许不那么直接,但是如果没有了他,整个后面都缺失了。”

 

永不疲倦的开拓者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艺坛风云,毕加索不断地创新,但他又不参与那时代的任何流派。“如果把艺术想象成为一个无门无窗的房子,毕加索就是那个不断在墙上乒乒乓乓敲出一个又一个门的人,而其他人则可以通过他敲出的门走向很远的地方,发现与众不同的风景。”谈到毕加索的不同风格画作,焦兴涛诙谐地作了这样的比方。毕加索在每一阶段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在艺术的征途上,他是长征者,从不在一个地方永远立足,建立王国,享受尊荣。他像中国的圣僧取经一样,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找到艺术的自由王国。

“你以为艺术是这样,就这些表现方式,他却可以不断告诉你艺术的新方式,让你感叹,原来艺术还可以那个样子!并且沿着他开拓的道路,你可以走很远。这就是毕加索对艺术家的影响:提供新的艺术方式。”

 

 

——

思考毕加索——从毕加索看当代艺术

杨济为: 重复只能让艺术生命提前终结

 

文/朱丹 图/杨济为提供

 

杨济为(藏书家)

 

2012年4月,藏书家杨济为先生同重庆嶺空间投资人周迓昕、策展人田萌以及自由艺术家严小华等一行人前往成都参观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的毕加索大展。作为藏书家与资深音乐爱好者,杨济为先生对当代艺术也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我们特别对杨先生进行了专访。

专访地点约在杨先生家中。一摞摞的书籍与音乐CD布满了客厅、卧室与书房。这俨如一座微型的图书馆与音乐俱乐部。人们置身其中可以闻到淡淡的书香,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韵律。一进门,杨先生就表现出了藏书家与读书人的本能,拿出两本有关毕加索的书:一本是几乎涵盖了毕加索的所有面世画作的德文版《毕加索全集》——这本由德国Taschen 艺术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是杨先生的珍藏。另一本由英国作家、艺术史家约翰·伯格所著的《毕加索的成败》也是近期杨先生书案上的常客。在这样惬意的空间中,伴着氤氲的红茶香,我们开始了有关毕加索与艺术的漫谈。

 

艺术需要创造力

“我不是艺术方面的专家,但是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往,我主要是通过阅读了解毕加索的,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对毕加索的奇闻异事添油加醋的描述。但是,文字并不能完全再现艺术的图像,视觉的力量是无法用文字来替代的。所以,第一次看到毕加索这么多原作,犹如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这对我来说可谓是一种视觉的震撼。”杨先生在表达这种感受时是激动的,也是严肃的。

在今天,人们为使艺术居于崇高的象牙塔内而将其从现实之中抽离出来,将其与市场行为分离甚至对立。事实上,在开放的今天,艺术及其影响是来自多方面的。在谈到毕加索及其影响时,杨先生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度:“在我看来,毕加索是外露的,而不是隐藏的。即是说,毕加索没有将自己关闭在画面里,而是将创作与其生活、社交、情感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声名远播除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以外,市场运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所说:市场才是最伟大的批评家。”

此次毕加索展览呈现出了一幅毕加索艺术的全景图,展出作品涵盖了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粉红时期”、“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这也充分体现了毕加索的艺术创作力。毕加索不愿意重复自己,以破坏性的行为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与僵化的艺术形式。他用白热化的高温溶解了自然形态而后再加创造。这样的创造力让很多艺术家都望尘莫及。对照毕加索的一生创作轨迹,杨先生也对当下某些艺术现象提出了犀利的意见:“有一些艺术家找到一个具有标示性的符号就反复地画,永远在重复自己。但是艺术是需要创造力的,无数次的重复只能让艺术生命提前终结。”

 

愉悦眼睛不是评价艺术的唯一标准

一般认为,艺术就是美的显现。但是,当人们面对毕加索的作品时会发现“美”已不复存在。这也是当初毕加索的作品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然而,精于阅读与音乐鉴赏的杨济为先生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找到了某些共通的部分,并且意识到了艺术的前卫性。“愉悦大众的眼睛并不能作为评价艺术的唯一标准,甚至不足以作为评价艺术的思想标准。就像,大多数人喜欢流行音乐,而不知道交响乐以及更具包容力和想象力的爵士乐,但这并不能说流行音乐比交响乐和爵士乐更具有艺术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趣味与判断力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知识的累积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因为丑而否定毕加索的作品,可能正是我们的审美能力没有形成,或对甜腻的东西过于迷恋的缘故。”不论毕加索的作品怎样夸张、变形与抽象,人们总能感受到画中的时代脉搏。他从来不是凭空色彩和线条的游戏,也从不凭偶然的灵感进行创作。“如果夸张一点说,毕加索就像一座大山,有待于我们通过参观展览或阅读相关著作,不断地去探究。”杨先生如是说。

 

艺术品收藏的困境

杨济为对书的收藏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唱片收藏也持续了十多年。分存于不同城市的藏书与CD已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对于收藏,杨先生总是显现出一种自足与自豪的感觉:“我的收藏纯粹属于个人爱好和对文化的渴求,没有任何盈利的动机。”

杨先生已在重庆生活了8年。在这里,除了图书与CD收藏之外,他也广泛接触艺术家、收藏家、投资人、美术史研究者等。在这种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了艺术的视觉思想与力量。在艺术中,他发现了世界的另一维度。而他的收藏也悄然扩展至艺术品领域,阅读也围绕着收藏的转向而展开。对艺术的非功利心与求知欲使其收藏行为变得更为审慎。他不盲从于某一家之言,而是广纳真言,建立了自己的选择标准。在他看来,艺术品收藏必须建立在收藏者与收藏物共鸣的基础上,纯粹的投机行为只能得到鄙夷的目光。然而,如今艺术品收藏不是有了诚挚之心即可,也有着现实条件的限制:“如今,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即便是非常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不菲。因此,收藏的需要和现实的条件之间往往有一条裂隙,甚至形成一堆的矛盾。”其实,这是如今普遍的艺术品收藏的困境。

 

 

——

李杰,需保护艺术市场良性发展

文/尚婷 图/李杰提供

 

李杰

A4当代艺术中心展览学术部经理

 

对李杰所处的A4当代艺术中心来说,成都当代美术馆积极引进毕加索展览,对普及现代艺术教育的推动作用还是给予了肯定,“成都毕加索大展,作为一个艺术话题,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不管是艺术相关人员还是普罗大众,我相信到现场看真迹,视觉冲击带来的感受肯定会更加震撼。”

毕加索与中国市场

毕加索,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家,其作品的价格高居不下。他的《拿烟斗的男孩》于2004年创下1.042亿美元的全球拍价纪录,6年后的2010年2月,瑞士艺术家贾科梅蒂的雕塑《行走的人I》以1.043亿美元成交,刚好压过《拿烟斗的男孩》,但仅仅过了3个月之后,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以1.065亿美元成功卫冕,而据知名艺术网站Artinfo透露,这副作品的买家正是一名中国人。

国外权威的艺术市场统计网站Artprice报道说,中国的亿万富翁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在接下来的三年,这样的势头将会持续下去。Artprice说,由于中国的富豪阶层越来越有一种全球的视野,在寻求自己的事业能进入全球格局的时候,他们同时也把获得西方艺术品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成就。那么,由此看来,毕加索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应该是很大的,对此,李杰是这么认为,他说:“保持‘世界最畅销画家’头衔的毕加索,是全球艺术品市场长期以来的重要标杆。据我所知,不少亚洲机构,比如香港,的确在代理毕加索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作品量这么大的画家,他的不少名画已经被收藏,要淘到其好的艺术品,也需要有好的眼光。众所周知,艺术市场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比如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艺术市场就出现了回落的现象,但这种回落并不是整个市场大势的低迷,而是对前几年艺术品价格泡沫的一种调整,也是艺术市场大浪淘沙的一个过程。艺术市场有良荞不齐的状况,更需要艺术家、机构、媒体、政府……大家共同的保护,实现艺术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越创新的艺术,影响市场的力度越大

以毕加索为标尺,近几年的中国绘画市场可谓大放异彩。

据Artprice公布的数据,2009年,齐白石作品成交总额达7000万美元,仅次于毕加索和沃霍尔,排名全球第三。2011年,张大千、齐白石画作拍卖成交总额分别以5.067亿美元、4.451亿美元,高居全球前两名,毕加索以3.116亿美元仅排名第四,紧随其后的第五名,也是中国的画家徐悲鸿。

李杰说,“好的作品都是能经历时间的历练的。中国有好的作品存在,可是首先艺术品是奢侈品而非所有人都可以消费的消费品,此前中国数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大量的购买力和收藏群体。随着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艺术,认识到艺术品的价值,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其次,从毕加索、张大千、齐白石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他们那个年代,无一不是前卫的、敢于突破的艺术家,越创新的艺术,影响市场的力度越大,这也正是艺术市场发展的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