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毕加索中国成都大展作品解读

标签:
毕加索旁观者艺术艺术机构艺术家杂谈 |
分类: 《旁观者》第八期 |
毕加索
颠覆的传奇
文字整理/尚婷 文字、图片提供/成都当代美术馆
毕加索
立体画派创始人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年~1973年)
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位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先锋,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纯粹的人。
1895年
关键词:15岁 传统绘画手法
毕加索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他一生的画风不断改变,他的传奇一生则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1895年初,15岁的毕加索已经能娴熟地绘制大量肖像作品,这幅《赤脚女孩》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虽然画名为赤脚女孩,但女孩的脚部却被明显弱化,反之,她的双手和脸部却成了画家描绘的重点。红色的衣着在深褐色的背景中显得异常艳美,白围巾更是夺目。
1900-1903年
关键词:蓝色时期 接受新艺术风格洗礼
从1900年,毕加索开始游走于西班牙与法国两地,耳濡目染了法国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的艺术风格,塞尚、德加等人的展览都给他带来深远的影响。
1901年2月,当初和毕加索一起来到巴黎的好友自杀了,毕加索深处忧郁的情绪无法自拔,灰暗的现实使他感到生命的绝望,致使他奋笔将无奈悲哀的惆怅倾倒于画布之上,这促成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作品的基调大都以蓝绿两色为主,偶尔才以其他暖色进行点缀。
这幅《男子肖像》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重要组成作品之一。男子的面部具有明显的阴影,呈现出立体感,带有典型的传统西班牙学院派的画风。然而不同的是,毕加索开始追求以平面和线条为主的装饰主义风格,背景和头发几乎接近于平面,取得类似版画的效果,这是缘于画家受到了法国装饰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
《男子肖像》/93 x 78
cm/油画/1902-1903
1904-1910年
关键词:粉红时期 黑人时期 完全颠覆传统
1906年经济好转,生活较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同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即为毕加索的黑人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
这时的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学院派的画风,画面中的少女毫无立体感,全幅以简单且略带枯燥的笔触所勾勒,充满了粗犷的线条和色块,而两颊所透露出的些许粉红,才给整幅画作添加了一丝妩媚和动人之笔。
半身女子像《亚威农少女》习作/58.5 x 46.5 cm/油画/1907
1910-1918年
关键词:从分析立体主义到综合立体主义,再到不拘一格
1910年-1914年,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这幅肖像是毕加索少数接受委托的作品之一。画面的构图平稳且完整,背景的纵伸的直线与人物及衣着的弧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人物细腻的发丝,精到的椅背和扶手则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画法,然而从人物僵硬的面部表情仍能看出立体主义时期的影子。
《罗森贝格夫人与女儿肖像》/130 x 95
cm/油画/1918
1918-1925年
关键词:安逸 自由
这段时期毕加索居于意大利,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背景与服装,彼时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佳·科赫洛娃。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婚后诞下一子,就是画中的保罗。这段较安逸生活正值毕加索创作生涯的新古典时期,1921年与1926年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1923年的作品却走现实主义路线。
保罗出生于1921年,是毕加索绘画中常见的模特儿。初为人父的毕加索,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细心观察小保罗的一举一动,创作了一系列的保罗肖像,《扮丑角的保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扮丑角的保罗》/130 x 97 cm/油画/1925
1925-1932年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
这段时期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1928年毕加索开始和胡利欧·贡萨雷兹一起制作雕塑。到了1931年,毕加索在巴黎北边的小镇博日鲁为自己设置一个大型的雕塑工作室,同时也把玛丽·泰瑞莎(1927年毕加索与其邂逅,她成为他的模特儿,且为他诞下女儿马姬)接来同住。他在此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不少是以玛丽·泰瑞莎的形象为蓝本设计的,包括这件《雕塑家》之中,玛丽·泰瑞莎的形象被描绘成画面左边的半身像。
《雕塑家》/128.5 x 96 cm/版油画/1931
1932-20年代
关键词:单纯的艺术精神
毕加索对于变形的兴趣并不只停留在线条和平面的色彩之间的变化,他同时也从雕塑中寻找到造形的方式。在1927年的素描本上,他留下了许多扭曲变形的形体,然而这些素描并不是单纯的轮廓线,反而如同【古典时期】的作品一般再度呈现出幻觉主义的三度空间与物体的量感。这些素描中有些被制成雕塑,比如这幅《坐红色扶椅的女子》。
《坐红色扶椅的女子》/130 x 97.5 cm/油画/1932
毕加索在1932年以来,以情人玛丽·泰瑞莎为模特儿,绘制了许多女子睡姿。在《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这幅作品中,女子线条粗犷不羁,丧失了其普遍形态,她的手指像是在游水的鱼,充满动感。流畅的线条描绘出发丝的轻盈姿态。面对画作,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来观看画面中的人物,时而像是正面,时而又像是侧面,进而使观众体会到不同视觉面物体的形体特征。
《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54.5 x 65.2 cm/油彩,木炭画/1936
1936年毕加索透过诗人保罗艾吕雅的关系,认识了朵拉玛尔。朵拉当时是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家、诗人和画家。与毕加索结识后成为他的模特和情人。朵拉与毕加索共同生活了8年,被认为是毕加索的缪斯女神,曾激发了毕加索不少创作灵感。毕加索也以朵拉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画作。这幅画就是以朵拉玛尔为原型创作的人物肖像画。画家使用浓烈,鲜艳的对比色调来凸显自身对于爱情的热切追求,而人物造型则是庄重且典雅,甚至略带忧郁的表情与色彩形成鲜明反差。
《朵拉玛尔画像》/55.3 x 46.3 cm/油画/1937
《草地上的野餐》仿莫奈/130 x 195 cm/油画/1960
晚年的毕加索作画的速度依旧十分快速,无论是主题或形式都更加自由奔放,呈现出随心所欲的态度。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许多性爱题材的作品。《拥抱》这幅画的风格接近于非洲土著风格。
《拥抱》/146 x 114 cm/油画/1970
毕加索晚年的作品混杂了多种风格,并开始使用丰富鲜艳的色彩作画,不再刻意追求超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反倒使画作充满了野兽派的风格。《坐着的年轻女孩》一幅中,画家以平面的装饰画法描绘女孩的衣帽,而在其右侧脸部却摸上了暗部阴影。同时,并未对人物五官进行扭曲变形。可以看出,女孩睁着惊恐的双眼,神情呆板,身体僵硬,但薇薇翘起的双唇却显现出些许俏皮,这一点睛之笔霎时间令作品散发出孩子般的稚趣。
《坐着的年轻女孩》/130.3 x 80.3 cm/布油彩/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