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芒果画报杂志
芒果画报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55
  • 关注人气:6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味·道》:湖南电视的“微”舌尖

(2014-08-06 10:43:37)
标签:

美食

《味·道》:湖南电视的“微”舌尖

 

2013年,微纪录片《味·道》惊艳亮相。作为国内首部以“地方菜系题材”为基础而打造的史上最精致版湘菜系列纪录,给吃货们呈上了一道彻彻底底的视觉盛宴。

“只有跟他们一起合作,你才会理解为什么湖南广电的团队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湘菜产业促进会秘书长陈敬对此次与湖南娱乐频道一起合作拍摄完成的微纪录片《味·道》赞不绝口。在芒果画报名人美食团暨湘菜招牌菜评选的舌尖之旅风靡星城之时,《味·道》又掀起了一阵美食高潮,它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以其短小精悍的滚动播放时间、唯美而富有质感的画面以及餐饮文化的愉悦感收获了观众“零差评”的口碑。

 

它不是现实中的厨房

2013年,微电影在网络的风靡和《舌尖上的中国》走红,让湖南娱乐频道广告部主任龙飙开始思考,如果可能,他想通过家乡的味道找到既适合传统媒体又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两全其美的方式。

电视上的舌尖,要用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带动湘菜产业经济格局的发展。为此,龙飙三访湘菜产业促进会秘书长陈敬,希望得到开发美食节目的支持。

起初,陈敬拒绝得非常坚决,“因为我接触的电视人和广告人太多了,觉得他们对这个产业和文化的了解由于他们要面对和报道的东西太广了,他们工作的节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深入,最后配合起来最后就容易走形。而我需要做湘菜香火相传,做饮食文明,所以我就没太在意。”

龙飙第三次找到陈敬的时候,他们聊湘菜文化,聊电视如何跟湘菜文化结合,聊对饮食文化的理解……拿准文化这根脉,他们的思想碰撞开始放出火花来。

与此同时,已经在湖南娱乐频道动画工作室做节目包装11年的李武望,终于决定应该为自己曾经的纪录片梦做点什么。他不希望做常规化的东西,《味·道》的设计、包装挑起了他挑战完美的激情。

2012年9月,《味·道》开机。拍摄历时一年,总导演李武望带领制作团队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跨界合作。

“首先是棚。我希望这个棚是一个厨房实验室,在片子中它是厨房的原型,但是它一定不是现实中可以拥有的厨房,一定是脱离现实的。而且这个地方是可以跨越文化审美的,会让你觉得在这里做菜是一种享受。”

李武望期待的厨房实验室,装修公司根本设计不出来,只能由李武望自己设计摄影棚。他淘来各种钟、台灯等复古旧物作为拍摄背景,找专人设计了内部具有专业完整厨房体系的可移动超大厨台。于是,这个在片中既复古又有质感的超大厨房形成了。

光影斑驳的“湘菜厨房”,是《味·道》不可复制性的妙笔之一,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成了《味·道》中的电视绝味。

 

把观感做出口感

李武望强调《味·道》的性质是应用视频,要把观感做出如同口感的舒适性出来。 “第一,时长一定不能超过5分钟,数据显示人一到7分钟便会疲劳。第二必须目的性明确、功能性突出,不需要明星和脱口秀的其他元素。”

每天早上,分集导演到棚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厨师沟通菜的秘笈点和重点在哪里,然后再打灯、布机位,“第一步拍食材,所以我们必须在保证布这道光可以拍哪些部位的镜头可以全部搞定。拍完之后就拍厨师的全景,之后就中景,再换成顶机位,再换成侧机位的又重新做一遍,所以我们最少整个菜要做3遍,调料是格外再拍的。开场的溅起来的水珠也都是用专门的机器拍摄的慢镜头。食材如果不把质感拍好,大家就会觉得没有食欲。”通过后期调色和剪辑,把观众想看的镜头精心剪辑,形成一种让他们觉察不到镜头切换的流畅感。

身为味道大使,又作为负责跟电视团队对接的组织者万明说,“拍《味·道》时,我们构思了几个板块,传统板块、创新板块、地域板块,湘南、湘西、湘中、湘北都有代表菜,并且每一个地区都有餐饮实体来参与。”一共104集的短片全部都是湘菜,其中囊括了厨师基本所学的烹调方法至少有20种左右,用了近300种原材料。

一道简单的浏阳蒸菜代表着当地的风俗和习惯,“当地人早晨下田之前就煮饭了,柴火大概掌握火候,火慢慢熄下去以后余温就把饭煮熟了,煮饭的时候产生蒸汽,等他回来,火塘里面的火还没有完全熄灭,饭和菜都还是温的,这就形成了浏阳蒸菜,这就是他们的饮食文化。”

 

湘人传湘菜

“每道菜的原始材料都是从原产地运过来。拍毛家红烧肉的时候,大厨特意跑到宁乡,从每头宁乡花猪里选出两块五花三层的五花肉,连猪肉厚度都是一样。”万明说。饮食习惯很难改变,每个地区的饮食习惯都有着它顽固的一面。

《味·道》背后每一道菜的拍摄厨师都是从厨十五年以上的湖南人,每一道菜都代表着厨师对这道菜的个人理解。在陈敬看来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厨师,他们是技艺炉火纯青的烹饪艺术家,他们对湘菜有着一定的见解,又都有自己的情感所在。

《芒果画报》通过两年时间的湘菜招牌菜评选,走过不下百家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也看到每位一线厨师对于湘菜的诠释、对食客口味的细腻把握。桃李满天下的湘菜大师王墨泉曾经多次表示:每次活动都能看到湘菜的发展与传承,湘菜后继有人了!

而龙飙希望自己是电视人里最会做菜的,厨师队伍里最会做策划的。他说:大家的共同梦想是做懂电视的专业美食烹饪艺术家,从而反观整个湖湘饮食文化。这个节目打破了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的模式,它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态度,也切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既可以作为一档美食节目欣赏,也可以作为教学片学习,因为它所衍生出湖湘文化,让人产生餐饮文化的愉悦感。

所谓民以食为天,在品菜时每一种味道都是我们特有的味觉赋予的,每一种不同特色的味道便成了我们对于记住美食的方法。不同的地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美食文化,而湘菜也成了每个湖南人不可割舍的情感。微纪录片《味·道》的播出,让观众带着最真实内心,跟随着最原始的味蕾,探寻湖湘文化中湘菜传承下来的历史印记,进入一个活的湖湘生活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