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畏冰:人生如是,寻见自己

(2014-06-10 14:11:02)
标签:

佛学

 畏冰:人生如是,寻见自己

一袭白纱,光头,素颜,面露祥和,仿佛接受过洗礼一般。35岁的郝蕾完成了她的另一件艺术作品——“如是”摄影展。她与畏冰远赴印度,历时12天,完成这些作品。

2014年,他们的展览第二次展出,地点是在长沙。相较于第一次大咖云集,第二次展览更像是一种“如是”的修行,畏冰带来了一支乐队配合展览一起呈现给观众。音乐会现场只能容纳50个人,每个人都能静静地感受着梵音袅袅。

 

能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是因缘的体现

“如是”,佛家认为是用来表述真如佛性的用语。畏冰说,“这次合作是一次难得的机缘,因为我们都信佛。佛讲究因缘因果,能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是因缘的体现。”

畏冰与郝蕾早在1998年就相识了。那时候的郝蕾还在上学。作为国内知名人像摄影师的畏冰,阅人无数,当时郝蕾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有灵性,能力又很强的演员。一个好的演员,就该具备这样的品格!”

2008年,畏冰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希望做一个与平时拍摄不一样的创作。“这么多年下来,我一直在做时尚、人像摄影,我一直拍明星演员这类人,拍得挺多,我想改变一下。我想找一个艺人,尝试着集中在一个时间里,我们把心放进去,看看能做出什么来。”

郝蕾成了畏冰的第一选择。

2009年,他们见面了。畏冰把想法给郝蕾说一遍,令人意外的是郝蕾马上就答应了。

后来他们约着喝茶,喝了一次就把这事情定了。“那段时间我们对佛法特别有信心和情感,当时就定了去印度。我们都没有去过印度。对那里我们都感兴趣,都有情感,又都没去过。我们当时想了,会不会有一些涉及范围够不到的地方,超出我们想象的地方,把自己放在那样的环境里,随着心去创作一些东西,想象得挺好的。”

2010年,畏冰和郝蕾去了尼泊尔和印度,在50度的高温里,沿着于当年佛陀释迦牟尼成佛讲经的足迹,一边游走,一边将两人冥冥中的感悟化为一幅幅意味隽永的影像。

“郝蕾很果断,我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很快都实现了,这些也跟郝蕾有关,说做就做,第二年就做了。很难得。”

郝蕾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畏冰也觉得她太过霸气和强势。在印度的一天,他曾经到郝蕾的房间与她聊过这些事。

“跟她说,你的这种性格,会不会看不到一些东西?因为别人会怕你,或者有些人会捡你爱听的说。但是后来我们聊了一些话题,我的担心顾虑就没有了。我们交流了一下,对她更进一步的认识。虽然有我看到的那些问题,但她又是个很敏锐的人。她对周围的人事都很清楚,但她不会因为这些就改变性情,她知道有时候说话会得罪人,她不太在乎这个之后的结果,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她以一个接受的心态接受着由于她的性格导致给她带来的所谓不好。”

 

每个片子里面有些故事

恒河边,小男孩卖着自己许愿灯,郝蕾低着头与他交流,白纱刚刚沾过水,紧紧地贴在她身上。这个画面在畏冰看来是那般的浑然天成,他喊了一句:“郝蕾,合十。”

郝蕾将双手紧紧地合上,他陪坐在岸边休息,也进入了这个画面。“我觉得一切都挺自然的。”

畏冰的这一次创作,不会对模特有任何的要求。“我这种不要求,不是什么都不管。她一进去一个地方,她不管我,她自己去找感觉了,整个那地方像她的舞台,自己在里面演戏,我拍她也不管,剩下就是我的事。”

拍摄成了一种自由的释放,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但畏冰强调:“这样的前提是必须两个人都需要能力和心灵的默契。我们都需要完全进入的状态。”

“我需要有看似很平常,不需要精心构置的一个画面。这个画面,人在哪里合适呢?我得等,我会想她到这儿挺好,我就等她走到那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到一个拍摄场地,就像不认识的两个人一样,任凭各自自由发挥。“这是非常有默契的一次拍摄。作品里有很多东西是我跟她很远的,因为事先也商量好了,可以作品里没有她,毕竟不是给她拍写真,也不是给她服务,而是我们共同完成一样东西。没有她在画面里,并不代表这个作品没有她。”

树林里面,郝蕾拉着一个小男孩,跟他说话,白纱缠绕在树干上,男孩望着郝蕾,大眼睛里露出一丝喜悦。这是一张令人很感动的画面。

这是第十二天的发生的事情。

“那个小男孩在尼泊尔的时候给他们划船。郝蕾说,这个男孩的形象有点像她喜欢过的一个人。小男孩陪我们上岸,我当时就说,小男孩可以进入画面。”

“每个片子里面有些故事。画面看的人不同,心里状况也不同。”

畏冰希望他的展览让人真正感受佛的含义,在佛法中我们能够得到的更多,而郝蕾本身就有一种力量。他们希望让照片容纳入他们经历过内心的荡涤之后,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和悟解。

郝蕾说:“人应当更积极地把握当下之心,不执著于过去 或是将来,心自由了,身体才能随之解脱。如是我闻,如是我观,如是我思,如是我行。”他们相信每位欣赏《如是》作品的观众,也能够从照片中寻见自己,寻见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80后,不蜗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