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堂有景今重现

望城县丁字镇,书堂山被穿镇而过的湘江推到东岸。有府志说书堂山:“在长沙北五十里,山不甚高,而林峦攒秀。唐欧阳询父子读书处,今尚有洗笔池、读书台在寺侧。明统志云:在府城北五十里,唐欧阳询读书于此。”
欧阳询及其四子欧阳通曾僻居此山,日以临池为课,夜以读书为乐,或寻幽探奇于古木怪石之间,或谈诗论文于清泉碧水之地,过着平静恬淡的田园生活。
望城丁字镇老居民沈国荣说,书堂山的荣耀写在了古书上,只是知道的人寥寥。
今年,书堂山开始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书堂八景再现,欧阳询文化园也将随之开园,让那些曾经遗憾只能在古书中,郑板桥的诗里看到的美景,回到现实中。
欧阳询:墨云浮水尚依然
远望书堂山,起伏的丘岗真有点像横卧在湘江边上的笔架。如此笔架,那上面应该搁着一支神来巨笔,必然会有位书法大师出自此山。
唐代时,湘江两岸因水运而带来繁荣,欧阳询的先祖也就选择了在幽静的书堂山中安居。欧阳询“自幼敏悟绝,及长博通经史”。欧阳询出自官宦豪门,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史载,欧阳询的祖辈多在朝中为官,其父欧阳讫先后任黄门侍郎、安远将军、衡州刺史、广州刺史。这样,欧阳询便自幼接受到中国儒文化的熏陶。欧阳询十三岁时,父亲欧阳讫因战败受诛,这种际遇让年少的他过早地成熟,格外地勤奋读书。欧阳讫的挚友、著名的文学家江总收养了欧阳询,这使得他受到名师指点而知识更为丰富,并打下了良好的书法基础,成为书法艺术的宗师。
少年时,欧阳询静坐在书堂山中读书习字,很是寂寞,但他年迈时却非常向往这种生活。他在辞官后便回到了书堂山中,在“洗笔泉池”边将墨轻研,寂寞的生活因此被浓墨浸染。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时就已声名鹊起,远扬海外。当时,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牍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珍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进入唐朝,欧阳询更是人书俱老到,炉火纯青。唐武德年间,高丽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作品。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悟的人物吧。”纵然誉满天下,但欧阳询并不满足自己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泛舟于书法艺术之海上。
欧阳询以其书法刻削劲绝、法度森严、平中寓险,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又与颜真卿、褚遂良、柳公权被人们并称为“欧颜褚柳”。
其子欧阳通从小随父学书,后又博采古今书艺之长,终成大家,并与欧阳询齐名,世称“能传欧笔法”的“小欧”。
现在,丁字镇的书堂山下仍保存有欧阳父子读书习字遗迹。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有诗《书堂山》:“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双枫今夹道,松柏古连株。稻青泉水涌,洗笔有泉池。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
明人曹廷用曾题诗:“洗笔迹存人去远,墨云浮水尚依然。临池欲写当年事,碧草凄凄锁暮烟。”书堂山正因这浓墨的浸润而成为中国历史人文中永恒的胜景。
书堂山:探幽何方竟日游
书堂山虽不高,却林木秀美,路转峰回,涧壑深邃,曲径通幽,且有灵泉奇物,古树遗踪,胜景奇趣,引人寻探,有着“书堂八景”的胜迹。郑板桥的《咏书堂山》:“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稻青泉水涌,洗笔有泉池。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每一句诗,就暗含一处景点,也就是传说中的“书堂八景”。
我们从书堂寺出发,细细观看着美妙绝伦的“书堂八景”。
书堂寺的四周都是千年老树,特别有韵味。尤其是在书堂寺前塘基东侧,有两枫树相对立于道路两旁。枫树的两树形如两支如椽大笔在书写蓝天,一入深秋,则丹枫胜火,仿佛一对高烧红烛。这里被称为“双枫夹道”。
而在正殿前坪的西南角,也有棵神奇的树,老干苍劲,直冲霄汉,终年青翠浓郁,据说是唐代遗留下来的。此树有两种叶片,一为桧树针状叶,一为柏树鳞状叶。原是两株植根靠近的桧树和柏树,不知何年何月已连成一体,形若老年夫妇,情意缠绵,安详宁静,人称“桧柏连株”。
从爬到书堂寺最高层就是欧阳阁峙。阁分左中右三殿,殿宇宏敞,古色古香。中殿祀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塑像,栩栩如生。殿前楹柱联曰:“玉座息欧阳,万卷书香传宇宙;名山藏太子,千秋堂构镇乾坤。”
出阁东门,向上行十数步,可见清泉从悬崖间渗出,汇聚成一泓泉水,泉水明净,清澈见底,永不枯竭,实不可多得之矿泉,据传能治多种疾病,游人争相取饮,甚至瓶装壶舀,携返家园。泉边绿树荫浓,夏日炎炎,山下稻香与南风俱来,令人顿觉遍体清凉,竟忘时当酷暑矣!尤使人奇者,此泉周近生活着一种拇指大小的泥洼,顶门上有一鲜红圆点,据说是欧阳询朱笔戏点所致。这里叫做“稻香泉涌”。
从“稻香泉涌”顺山涧上行十余丈,见紧靠岩石下一天然水池,长约三尺,宽约两尺,水清如镜,不溢不涸。奇怪的是,池水左半边呈红色,右半边呈黑色,界限分明,风雨阴晴不变。岩石壁上刻有“洗笔泉池”四字(现存“洗笔泉”三字),为欧阳询用八分体親笔书写。此池为欧阳询、欧阳通父子洗笔之处。
“读书台址”是荫蔽在山西南万绿从中的一间不足方丈的白墙青瓦小屋,远远望去,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白,茑萝绕屋,苔痕碧绿,草色青幽,屋内有欧阳询倚案读书坐像,雪白的墙壁上,则墨渖淋漓,多为墨客骚人之题咏。游人伫立屋中,隐约能听到朗朗书声,更有墨香扑面之感。小门两旁有对联曰:“山深人语寂,林密鸟声喧。”
“太子围圩”是欧阳询登山憩息之所。原址在书堂山极顶,圆形土围中央,土堆凸起,周围有许多光滑红色天然石块,可供游人休息。坐上甚觉清爽凉快,能消炎暑酷热。此亦欧阳询归葬之地。
循“太子围圩”东侧山脊下行至山麓东南芳草鲜美的斜坡间,便见一径约六尺花岗岩八方形巨石。其石下小上大,面平如砥,文彩斑驳,古趣盎然。此为欧阳询摊书诵读处。古时本是汉白玉石者,何年被盗已不可考,后人以花岗石代之。人们喊它作“玉案摊书”
千古书堂山,人文景观颇盛,尤多轶趣奇闻,有意寻幽探胜者,何妨作竟日之游呢。
铜官窑:水火土交融的理想
1300年后,世界陶瓷史上保存最完整、脉络最清晰的中华瑰宝、“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沙铜官窑再次站在了世人的面前。
陶瓷是水的韵律,土的语言,火的艺术,渗透其中的则是人的精神意志,人的理想追求。据《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指的是舜帝曾在湘江河畔组织制作陶器。至今,铜官陶业工人仍尊舜帝为祖师。又《水经注》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指的是铜官镇至石渚河一带的制陶产业。自唐代起,铜官镇及其东南瓦渣坪就形成了上千人生产的窑场,千年窑火不断,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2007年铜官镇被列入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录。
铜官窑釉下多彩的发明,突破了当时青、白瓷的单一色调,还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谚语等溶入陶瓷装饰之中,为陶瓷装饰艺术谱写了重要的一页。产品遍及亚洲,远至非洲,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是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从铜官古镇至石渚湖畔,沿湘江东岸十里河滨,已发现唐代烧窑遗址几十处,现保存完好或留有遗址的古窑有:长沙铜官窑、誓港范家窑、胡家坡窑头冲窑、花果村石字岭窑、蔡家段外兴窑、贡兴窑和熊家塘的义兴窑、仁兴窑,它们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长沙铜官窑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它古窑正在进行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