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可:追逐那些逝去的义

做义这个选题时,老师和前辈们向我推荐了罗可先生,这位长沙商界的传奇人物,在圈里圈外,享有极高的声誉,用师友们的话说,“他是能承载‘义’这个字眼的”。
访谈时间定在晚上,罗可先生一再强调,这只是交流、闲谈,而长达三个小时的谈话,却让我们豁然开朗,看到了一种“纳须弥于芥子”的精神境界。
话题是从一篇新闻报道开始的,多年前,作为最年轻的市人大代表,罗可在任上依法履职。履新第一天,有人告诫他说:“有的话不该讲的就不要讲。”他拍着人大代表证就“发飚”了:“选我当代表,就是要为人民说话,如果不让我说话,还叫什么代表?!”
就这样,他在任期内多次就人们关注的民生问题发出有力的声音。为了体验春运难,他曾谁也没打招呼,就一人到车站打了一张站票,从长沙一直站到了湖北。他那一个个带着自己亲历与诤言的提案,赢得了诸多赞赏。
多年过去,这位耿直的商界精英,所思所想,仍然是“大义”:
“义是本性的东西,我们很多时候经商也好,做老板也好,和‘本义’有点偏离了,有小义而无大义,小义是说在家里和平时的生活之中,孝敬父母也好,对待子女也好,这些都是小义,推而广之,涉及到社会公德,这才是大义,现在的义确实太缺失了,一切向钱看,浮躁喧嚣,‘盘子对盘子’,义又从哪里来呢?”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个老话题,他嬉笑怒骂之余,感叹的是古风不再:
“我们很难看到以前那种古道热肠,纯朴自然,所以我们要‘追义’,追逐、追寻那些逝去的义。义就是人情,人情这个词,不是单单拿钱就可以换的,还是要相互关怀、相互体贴、相互支持。回归本义,回归道德,道德标准也好,道德底线也好,还是要有点古风。”
钟爱艺术的罗可拿书画作了个比较:
“就说艺术,从前的老书法家、画家,我们店子开张,一请,就来了,现场挥毫,现在可能是市场化了,几万块钱一平方尺,清清楚楚,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幅书法作品,是多年前一位老艺术家赠送的,“按照几万块钱一平方尺的价格,这幅作品总值几十万,但是一心想着钱,哪里能写出这么洒脱的字来。”
这样的体验,从一位商界人士的口中说出来,无疑更具意味。罗可笑称,“把自己做过的好事说出来很丑!”他经营产业时,为了让入驻的商家盈利,不惜推迟店铺开张时间,由此带来的损失全部自己承担;而我们也从侧面了解到,他时常扶危济困却从不声张,原因之一,便在于他觉得这样做“很丑”。如此纯朴的表达,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之意吧。
罗可爱好旅游,行万里路的收获,也常萦绕于心。在老挝的一个城镇,他目睹上千僧人持钵化缘,发现这些有信仰者,精神面貌自然不同:
“一个人,有一种精神理念,必定会昂首挺胸,气宇盎然。”他由此察觉到精神的重要。而旅行,往往能让人从“他者”的角度,自我反省。
在罗布泊旅行时,他和朋友曾经陷入到绝境之中,在险象环生的沙漠里,朋友之间的生死之义,体现得最为明显,而罗布泊的这个故事,在驴友圈子里,也成了最著名的一个传奇,并且衍生出多个版本,当我们向罗可求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时,他微笑着说:“朋友之间,本来就是如此,陷入绝境,要救,换了你也会那样去做的。”他不愿多提那些惊心动魄的过程,反倒是旅行之中的人情冷暖,让他倍感真情的重要。
他把“义”当做人应该去追求的梦想,“义在心中,不是什么行为,只是一种共识。”人是应该有点义气的,追逐也好,还原也好,梦想总能达成,罗可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寒冷中,让你感到温暖;在黑暗中,让你看到光明;在孤寂中,让你感到快乐。”
这就是有“义”的人生。
(应采访对象要求,罗可系化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