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尘:吐司

标签:
杂谈 |
在我看来,这是属于上世纪60年代的光,是这个世界还比较缓慢那个时期的光线,是一种漫射光,阴影稀薄,里面掺杂着一点淡金和一点淡紫。人在其中,没有狂喜,但丝丝缕缕的欢愉会穿透全身的毛孔。
吐司
《吐司》是2010年英国出品的电影,改编自英国获奖图书《吐司:少年饥饿记》。作者尼基尔·斯拉特是英国最著名的厨艺作家和电视烹饪节目主持人。《吐司》是尼基尔·斯拉特的回忆录,书中回忆了他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中部度过的童年和青春期开头的阶段。
电影从尼基尔9岁那年开始。尼基尔从小就吃罐头食品长大,因为母亲完全不擅厨艺,所以,任何新鲜的食材到她手里都一筹莫展,全家最常吃的食品就是吐司和罐头。对于一个从小就吃得太糟糕的孩子来说,新鲜出炉的家常美食,成了他的心病和情结。影片开头这个部分,些许悲哀但总体上相当宁静安详的家庭生活,被放置在迷人的光线之中。在我看来,这是属于上世纪60年代的光,是这个世界还比较缓慢那个时期的光线,是一种漫射光,阴影稀薄,里面掺杂着一点淡金和一点淡紫。人在其中,没有狂喜,但丝丝缕缕的欢愉会穿透全身的毛孔。
比罐头食品充斥的家庭生活更加悲哀的事情发生了。母亲因哮喘病逝。
妈妈去世后,家里的伙食愈发糟糕。父亲对烹饪更是一筹莫展,脾气也越发暴躁。尼基尔开始钻研厨艺,意欲征服父亲的胃因而讨得他的欢心。这个时候,一个女人进入了他的家庭。偏偏这个女人厨艺高超。
英国著名女演员海伦娜·伯翰·卡特饰演进入这个家庭的女人,波特太太。
海伦娜·伯翰·卡特早年饰演了很多气质飘渺的女人,她的角色常常带有一点黑暗的哥特气息,有一种特别的古怪,又有一种在古怪中弥漫的优雅。她在多名片中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鸽之翼》、《大鱼》、《搏击俱乐部》、《霍华德庄园》等。
在《吐司》中,海伦娜·伯翰·卡特饰演的波特太太是一个劳工阶层出身的女人,她穿着艳俗,说话直接,有清洁癖,厨艺高超,对做甜品特别有一手。她先是被尼基尔的父亲聘为清洁工,但很快地,她以其丰满的身材和一手好菜,特别是柠檬酥皮派,让尼基尔父亲对她产生了好感,当然也就成为了一方面无比怀念母亲另一方面想学习厨艺来讨父亲欢心的尼基尔的头号劲敌。
后面的剧情,从想当然的角度来讲,应该是波特太太和尼基尔经过一段时间此消彼长的争斗之后尽弃前嫌,最后来一个新家庭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吐司》不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相当的美味和丰饶,片中呈现了太多令人垂涎的甜品和菜肴,但是在这种美味丰饶的背后却有一种寒意。这种寒意就是尼基尔对这个“穿涤纶丝”“住政府廉租房”的劳工阶层的女人一直有着不肯退让的蔑视,随着波特太太正式成为了他的继母,这种蔑视演变成了一种恨意,最后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和整个家庭的悲剧。
应该说,海伦娜·伯翰·卡特的表演,让这场最终的家庭悲剧呈现得比较客观。波特太太固然因天性过于粗陋,不擅于和孩子沟通,但另一方面,尼基尔作为孩子来说也带有一种性格中的不善和固执。再加上父亲的性格缺陷,使得最后这个家庭分崩离析。影片结束于17岁的尼基尔来到伦敦独闯天下,之后,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真实的尼基尔所取得的成就。在字幕的最后一行,有一段令人觉得十分酸涩的话,“尼基尔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波特太太。”
我在看完《吐司》这部电影后,在做观后功课时发现,其实,《吐司》一书和《吐司》这部电影,从情感基调上来说,是有所不同的。尼基尔·斯拉特的原著中,对波特太太持一种讥笑和仇恨的态度,但在电影的呈现中,我们观众却能发现波特太太身上温暖和善良的一面。尼基尔本人看来是认同《吐司》这部电影在情感基调上的转变,否则他也不会在片中串了一个角色。在片尾,少年尼基尔来到伦敦,想进入一家餐馆打工,那个面试他并最终录用他的大厨,就是原著作者尼基尔·斯拉特本人扮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