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泉:新湘菜,心高潮

标签:
美食 |
王墨泉:中国烹饪大师、湘菜大师,湖南省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委员会专家、副会长。曾任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主厨,被誉为“烹饪大使”。
传统湘菜
当人们谈起湘菜,总会联想到那些红彤彤的辣椒,而王大师却十分惋惜地道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传统的湘菜中,其实只有20%的菜是辣的,从1974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可见一斑。103种菜品和炖、焖、煨、烧、炒、熘、煎、熏、腊九类烹调方法被发掘,其中80%的菜都是不辣的。
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湘菜,在王大师的介绍下,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湘菜的物质丰富,用料广泛;湘菜分为三大体系,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湘南地区。湘江流域菜以长沙,衡阳为主,讲究菜品的内涵和外观;洞庭湖区菜以常德、岳阳为主,擅长制作河鲜水禽;湘西、湘南地区菜则由民族风味菜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
湘菜的刀功精细,王大师的绝活整鸡剥皮,盛水不漏,瓜盅“载宝”,形态逼真,曾在国际舞台上被认为是魔术,令人拍案叫绝。
谈到湘菜的烹调讲究,原汁原味,王大师提到在湘菜的几十种烹调方法中更胜一筹的煨。长时间的煨,多以一种材料为主,其余为辅,十分讲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祖庵豆腐”。鲜嫩的南豆腐打碎成浆,把鸡蛋、盐调好,又做成豆腐,再用鸡、肘子、火腿、干贝一起煨,最后把鸡和肘子都煨烂,只剩下豆腐,真正是“豆腐卖出肉价钱”。
话说湘菜的辣,是酸辣,酸而不酷,辣而不烈,辣的是润味和滋补,适应性极强。 “辣味烈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王大师时常接到那些广东、上海的老同事们的“抱怨”电话,“老王,我这辈子让你害了,我现在没辣椒根本吃不下饭了,家里都习惯了”。然而,王大师做菜却是每个菜都没有辣椒,而是另外做四个小碟,放上剁辣椒、辣椒酱等调料,“以前在大使馆工作的时候,很多外国人吃火腿、面包都要在我的辣酱里蘸一下。”提起那段在瑞典大使馆工作的时光,王大师一脸自豪地笑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这位美食外交官推广湘菜的场景。
新派湘菜
提及新派湘菜,王大师认为创新的前提下要有基础,基础是根本。总体上王大师持认同态度,新派湘菜利用了更多新的烹调器法;更多绿色的、健康的、环保的原材料被选用,环保、营养、健康、卫生,这些是菜系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酱料被充分利用,调料增长到了三、四十种;厨师出国后把西方的元素带回来,中菜西吃,西菜中做。提到引进,王大师强调了渗透的重要性,“要把引进来的东西渗透到自己的创新里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佛跳墙是闽菜,可以根据创新改名,渗透入湘菜,引进的东西不渗透是不会成功的。”
谈及餐具、器皿有效发展,王大师满眼欢喜:“以前是瓷器厂里做什么,厨师用什么,现在是厨师设计一个菜的时候相对应的会设计一个盘子进行搭配。厨师设计什么,厂里做什么,中国厨师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无形中推动了瓷器的发展。”
王大师坦言他最为担忧的问题是很多厨师的基本功不牢,谈及此,王大师面带惋惜,唏嘘之情溢于言表,他用“跛子喊贼”这个行内话来形容当下的情况。他总是严厉地告诫他的徒弟们,不论身处什么职位,一定不要脱下厨师服,要亲自动手。王大师的50多位高徒,每年生日、过年,中秋节,会有三次团聚。每逢聚会,王大师总会循循善诱地讲一些故事,他的故事中,有世界各地的厨师长,那些厨师长们可敬可佩的职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厨师的人格、魅力都体现在厨师服、帽上,有职业精神的厨师才是真正的厨师。”
招牌菜
王大师说,招牌菜应该是厨师出品的结晶。应该是独特的,新颖的,口味特别的,让人能够流连忘返,记忆犹新。
传统的湘菜招牌菜除了辣椒炒肉、剁椒鱼头等耳熟能详的菜外,王大师还介绍了目前逐渐远离餐桌的两道菜。全家福,由油炸肉丸、蛋肉卷、水发炸肉皮、净冬笋、水发豆笋、水发木耳、素肉片、熟肚片、碱发墨鱼片、鸡肫、鸡肝等食材拼盘而成,丰富且美味。“现在有些厨师功力不够做不出,有些厨师嫌麻烦,有些地方拼不齐食材,所以很少能见到了。我们以前火功不到,出不来菜,现在却由于赶时间只求熟了就行,失去了品尝美的享受。”
还有一道菜是麻辣仔鸡,从鸡脖子薄薄的一层皮那里去掉所有的鸡骨头,现在很多厨师的功底浅,刀功达不到,所以逐渐消失。
在我们首次品评的三家招牌菜中,也存在厨师对于菜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的地方。“当前厨师最大的诟病就是喜欢用干辣椒,为了衬盘子,实际很多余。以前都用鲜辣椒,重口感的同时还要懂得装盘的美感。”
对于“名人美食团暨2012湘菜招牌菜排行榜”活动,王大师赞赏有加:“虽然只提名50家湘菜馆,但不论档次的高低,它们都是深受欢迎的。这个活动可以形成一个学习湘菜的新高潮,让很多想学湘菜的人有了目标。无形中提高了湘菜的出品质量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每次评价我都要当着厨师的面,是因为希望能够促进餐厅的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餐饮更多正面的情况,这个活动,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