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石蛟:红纸剪出吉祥年

(2011-12-31 11:30:09)
标签:

文化

秦石蛟:红纸剪出吉祥年

“剪出一幅精美的作品,要用心、细心、耐心,最忌心浮气躁、断断续续,因为任何一个地方未剪到位,心血就等于白费。”

 

文 聂薇

坐了一个多小时车,我们终于在望城县一栋不起眼的民宅里寻到了秦石蛟和他的博物馆。

本以为“中国第一家私人剪纸博物馆”会有什么明显的标志,但当我们穿过一条嘈杂的马路,站在一间简陋的店面前,我们发现,原来,对于传统艺术的憧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博物馆就是秦石蛟的私房,共四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望城民间剪纸的传承人,秦石蛟和他的工作室,就这样静静坚守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又游离于世俗之外。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左旋右转,纸屑纷飞。须臾间,一张不起眼的红纸变成了三条器宇轩昂的飞龙。在一间并不宽敞的工作室里,72岁的秦老乐呵呵地向我们展示着他的绝活。

“这是最简单的剪法,你们都能学会。”秦老说。他的笑容慈祥,亲切,儒雅,虽年事已高,却是精神抖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放下剪刀,他用白纸仔细压平这件刚出炉的作品,转身说,“这辈子,我都是在玩着那些剪刀,那些纸,它们就是我快乐的来源。”

看着秦老悉心珍藏着的10000多件藏品,还有满屋子张贴的红色剪纸,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个老人几十年来关于剪刀和纸的全部记忆。而如今,这些窗花墙纸已向外绵延,成为一道古老而特别的风景。

“60多年,亲手剪了多少作品,恐怕只有这双手知道了。”言谈间,秦石蛟不经意间伸出右手,他的拇指、中指及虎口上都是厚厚的老茧,那是剪刀,还有岁月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望城剪纸是一门古老民间工艺。在清同治十年撰修的《长沙县志》中,曾有“元宵剪纸为灯,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或为龙灯鳌山游绕里巷”和中元“剪纸为衣”、“焚之以荐祖”的记载。

秦石蛟记得,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望城过年过节都是要贴门笺的,“现在,衡南县那边还有,望城这里,解放以后慢慢就没有了。而做‘格子花’的,那时望城有300多个,后来,因破除迷信和旧风俗,大多改了行。”

就在十几年前,望城这一带办喜事,都还流行贴“喜期窗花”,“一般是房子里能够贴的地方都贴,尤其是女家陪嫁的东西,连一个茶碗盖子上都贴,很讲究的。现在也还贴,但没有这么多了。”

80年代的时候,望城县文化馆曾做过一个普查,当时整个县内能剪花的,在3500人左右,可如今,技艺高超的人已不多。秦老告诉我们,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有,但都没有耐心。

“现在的年轻人真正用心学剪纸的太少了,已出现断层。大家都懒得动脑筋,教什么就学什么,蜻蜓点水,不用心。剪一幅精美的作品,要用心、细心、耐心,最忌心浮气躁、断断续续,因为任何一个地方未剪到位,心血就等于白费。”

这样的现状,让秦石蛟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不免有些彷徨,但他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传统的艺人是传子不传女,我不仅儿女都传授,而且只要诚心学艺,我什么人都传。我只是希望,能将剪纸这个古老的工艺传下去。”秦石蛟说,“希望很多年后,至少还有个华夏剪纸博物馆,让望城、湖南、甚至全国各地的剪纸,还能在此还得以延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