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善是有文化差异的
(2011-11-29 11:33:16)
标签:
文化 |
“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论心不论迹,论迹无孝子。”善作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经过东西方千百年的历史流传,其实有着不少差异。为善如无这些因地而宜的智慧,小心被当成伪善。
李子勋口述 黄秋霞整理
在东方伦理里,追求的善是自善:如果你善,就必须终生得善,如果你犯了一次恶的话,那所有的善都是虚假的善,善与恶是不能并存的。
而在西方,行为的善才是善,不管你是什么动机,哪怕你是渴望有回报的善,西方人也不关心,他关心的是:你的行为是善就是善;如果你的行为是恶的,不管你的心是否善都是恶。
善是论心还是论迹
东方式的善是追究动机善,而忽视结果的善,这样造成了善与恶对立,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自善。
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下来分析东方式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东方伦理里追求的是自善:如果你善,必须终生得善,善也恶是不能并存,如果你犯了一次恶的话,那所有的善都是虚假的善。而在西方,行为的善才是善,不管你是什么动机,哪怕我今天的善是渴望有回报的善,西方人也不关心,他关心的是你这个行为是善就是善,如果你的行为是恶的,不管你的心是否善都是恶。
在佛经里有个故事,有个大师在船上,看到一个身上藏刀的男子,于是大师认为他会用这把刀把船上的人杀死,于是就把那个男子杀了。理由是:他认为杀人是要下十八层地狱他杀那个男子等于是为了救他,避免他下地狱。而西方,只会看到你杀人的结果,而不会在乎你的动机是什么。
而在行善时,东方人总会是有所期待的,期待这份善会有所回报。曾看到一个报道,有个男人救了两个溺水学生,结果两个学生被救醒后就走了,男人愤怒了,他说一定要找到那两个学生回来感谢,不然他就要告上法院。直到那两个学生叩头感谢后,他才满意。
其实这些都不是善,都是恶。西方人关注行为的善,而我们关心动机的善,不关心行为的善,当然这只能代表东方人大部分人心理,不是全部。
帮助别人是需要授权的
今天我们去帮助一个人,还是会存在一个芥蒂,但是这个芥蒂在东西方是不同的。西方人想帮助一个人时,都会先征求对方同意,问句:“我可以帮你吗?”作为一个西方文化来讲,这是个关于授权的问题。
假设你很悲伤,我想安慰你,西方人会说,我可不可以和你说话;中国人会说,你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这在某种程度证实了,中国人帮人不大会征求帮助者的同意,他会直接上去帮你推车、帮你提包。
由此,我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来解释那些冷漠行为:不敢去帮一个人,或许是我们没有征求对方可不可以帮助。
有次我在北大要去演讲,在一个上坡看到一个学生提着两袋很重的书。我就问:“你这书重吗?”他说重得要死,我又说我可以帮你提一袋吗?他马上接道:“我太乐意了。”
在处理这件事上,我不是一上去就说让我来帮你提吧。你要去请求,而不是拥有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有时候学会在帮助对方时,先学会获得本人的许可,当然这需要有个交谈的过程。如果省略了这个过程,会使得我们的行为让对方感到唐突。
由于我们大量曲解了很多人的真正意思,造成好像是这个社会的不幸,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导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