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模式”
(2011-10-31 09:59:49)
标签:
文化 |
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査明哲说:“西方话剧丰富的舞台语汇、开阔的艺术视野、深切的人文关怀都值得我们揣摩研习。效仿西方现代戏剧理念,并非仅是形式上的,那些理念是经过长时间的生命体验积累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表层模仿,并没有将其化入我们的艺术思想里,就会使得观众疏离了当代话剧。”
“百老汇模式”
文:李思
———————————————————————————————————————
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文化市场中的小剧场话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源于西方的小剧场话剧在中国已经从一开始的“形单影只”变成了中国话剧界的消费热潮和流行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产业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中国小剧场话剧受众面窄、经营不善、以及话剧质量良莠不齐所导致的商业赞助若隐若现等一系列问题成了小剧场话剧是否能继续生存的标志。归根结底,小剧场是一个产业的存在。
相对于小剧场话剧在中国所面临的窘困,以市场经济原则为中心的欧洲对于话剧则似乎存在更大的生存空间。其中以美国的百老汇最为具有代表性,它作为美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其百余年来几经盛衰,最终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己的运作模式——“百老汇模式”。
———————————————————————————
如果说百老汇得益于良好的运行模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我们却不得不惊讶于在如此多场的全球演出中,百老汇对于作品创作和延伸开发的速度之快。据相关人员查到的资料显示,百老汇每年平均上演新剧目30—40台,保留经济效益较好的上演剧目有20—30台。在其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行业,曼哈顿地区60%的游客与到百老汇看戏有关。对于演出的主题与形式,百老汇始终密切根据观众的反应和票房来进行创作,这种不断创新和变化的思路与艺术形式相应的也就带来了天马行空的各种模式或套路。
对于混迹在北京小剧场的“《开心麻花》系列”的市场总监阎萍来说,中国的话剧同西方的差距是不可置否的。在他看来如果将百老汇的每个演员抽离成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的功力都是可以分别站得住台的。在国内小剧场的戏大多数都是在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忽视了自身的修养和艺术本身。
综合来看,百老汇就是一个具有庞大分支体系的公司,成千上万的小公司为戏剧的需要各自做着不同的工作,为不同的需要对戏剧进行优化整合。若干个元素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链接,最后构成了一座繁荣的金字塔结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