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健勇:画黑领巾的人

(2011-10-31 10:02:44)
标签:

文化

 

                       文/黄秋霞

在你心中,谁才是主角?主角是不是要有固定的长相模子?在青年艺术家曾健勇新一期个展中,这些问题都可得到解决。

在曾健勇笔下,主角是游离在真实与虚拟之间的一种状态,充满了令人好奇的性格和经历。“主角系列”作品里,曾健勇仍然延续在“大队长”、“少年时代”等作品中的风格,不管是儿童成年化,还是成年儿童化,那都是力图在记忆与现状、真实与理想、自我与它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在共时性的视觉空间中呈现历时性和差异性的矛盾与共生。

那种无处不在的疏离感、陌生感,如风似雾,扰进你的心里,不经意间,总会勾起你的某根不知名的神经,演奏出一段悲喜未知的回忆思考曲。水彩、水墨、天然手工皮纸、空洞的眼神,放心,曾健勇这些标志性的特质,都在。

与对话曾健勇,你会发现,其实“主角”一概念还是强烈地指向主体的自我观照,一方面是他对自我经历和经验的当下审视,另一方面又将自己所渴求的无数可能性加入。

 

 

曾健勇作品介绍:

《花鸟系列》

曾健勇画动物跟他画的人非常相似,他用一种拟人化手法来处理。这个是他比较新的一个改变,你注意到没他以前画的是一个动物 一个人或两个人。动物在孤独的丛林里游荡,其实他隐喻的是一个人,人在森林当中游荡,这是现实当中不可能出现的。

《假如你是唯一》

从16世纪以后,不同时代的科学家都不约而同的把自己所处的一代称之为焦虑的一代。现实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后,人类总是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长大,越来越多的压力。

《头号人物-魔法师》

在“主角”这批画中,有个新特征:每幅画中有会有个明显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用来说明主角的多变性,分界线上面更多的是一些虚拟与被遮蔽的东西,用来说明人的身份;下面的部分则是一种真实的状态。

 

《头号人物-信徒》

这批就是他加入了一些文化上的理解,他们身上都会带着各种文化身份的代表性物件,比如头上的荆棘等。在这批画中,每个人都会有个类似聚光灯的光圈,曾健勇就是把这些人、这些日常生活推上了一个前台舞台上,想让人觉得有时候我们认为的这种真实,其实是一种表演。人在社会上生存,都是有点装的。

 

 

 

《我们终将老去系列》

曾健勇所绘画出的人物基本看不出表情,在他的画中特别喜欢用黑色。如果一出现黑色的话 都会用得很重,比如说黑眼镜等。使用有这种颜色后,整副画就会显得沉、耐得住看,如果没有这个突出色,就显得轻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p ———————————————————————

 

对话:曾健勇×陈荣义

 

主持人:《芒果画报》

对话人:曾健勇: 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作“大队长”、 “黑领巾”、“主角”等系列

陈荣义:湖南美术出版社美仑美术馆执行馆长 (“主角”个人展的承办方)

 

 

“大队长系列”, 我更喜欢说孩子们的表情很神秘

 

《芒果画报》:健勇的画与其它类别的画很不一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

陈荣义:这是与他一段插画的经历有关?

曾健勇:1994年毕业,我去中央美院版画系进修。因为那段时间光画画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再加上自己对电脑美术产生极大的兴趣,于是去做动画、多媒体、插画之类的,在深圳做了好几年。这些经历为后来画画打下很好的基础,眼界也更开阔,原来所学的东西也被稀释了。当时我为“时代生活”画插画,要求画的小孩形象要看不出人种,方便销售到不同国家,这种风格的要求对我后来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所以有人说(我的作品)不像东方也不像西方。

 

陈荣义:你的作品其实是从画黑领巾开始,与你过去的创作相比,技法方面延续了,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却有了很大的改变。

曾健勇:插画是为了应用,而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关于画面的效果,我在大学毕业时自己就有了一个朦胧的目标,到2006年才慢慢形成。画“大队长系列”,刚好自己的小孩七八岁,读了三年换了三次学校,他很不适应公立学校,对于自己小孩的经历我感受很深,再加上自己的经历,所以想画一批学校里面最优秀的孩子,就是大队长。但是他们不是开心的,瞪着眼睛,满脸血丝。我把故事写在他们脸上。大家会说他们“迷茫”,“单纯”,“惊恐”,但我更喜欢说他们表情很“神秘”。

 

陈荣义:实际上成人是很难捉摸的。刚才你说已经意识到艺术创作不同于有预定目标的产品制造,这与之前的插画已经不一样,是独立存在的。

曾健勇:是的,它可能不止是视觉上的审美或者是装饰,而是可以触动人最脆弱的那一根神经。我觉得这也是当代艺术的可贵之处。现代的文学作品,比如梁实秋,沈从文等人的文章,虽是大师,但遥远。然而反映当下生活的作品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有所感动。

 

 

陌生感引导我避开大众化

 

《芒果画报》:你说你的画是国画,而且你也很在乎这个定位。但你的画与传统的国画有很大的区别,这该怎么解读?

 

陈荣义:通常国画和西方的观众沟通是有障碍的,因为中国画外在的笔墨的语言和内在的文化结构的稳定和玄妙,但是健勇的作品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包括那些普通的观众,似乎没有多大障碍。

曾健勇:我把笔墨理解为绘画性,这个绘画性西方人也能够理解。从题材上来看,中国人看黑领巾很扎眼,可他们不理解,不过面部表情会带领他们去理解。如果画面有一种特殊的美感,不管是哪一种肤色的人种都会产生兴趣的。

而且参加一些国内的展览,大家反应还不错。有意思的是,我参加展览的类别很不专一,比如工笔展览也参加,水墨也参加,还有很多是和油画、装置等综合的作品一起展览。也有人认为我的画不像中国画。我也经常去求证。

 

陈荣义:上世纪八五时期,面对穷途末路的国画,很多国画家想创新很不容易。当时有人干脆不愿纠结在这个系统里,扭头用前卫的方式突破,比如谷文达去做装置等前卫艺术了。但是健勇还是想在这个铁板牢固的系统里打破一点,这其实是种知难而进的做法。

曾健勇:接受挑战也不能说是主动的,而是因为自己对国画非常感兴趣。有一种很朦胧的美感在远方,我在慢慢靠近,具体什么时候能走到,我心里是有点谱的。其实现在也有一帮年轻人做类似的工作,至于大家能走多远,什么时候可以形成自己的体系,时间会给出最好的证明。

 

陈荣义:以小孩为题材创作的艺术家很多,我曾经给他的作品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是在给艺术界制造一种童年艺术的陌生感。他的作品他的童年艺术很少有场景,而是直接面对儿童的表情、身体或者是身体附件,从正面打动观众。而在他的画面中更多地是直接地反映出了儿童的心理状态。

曾健勇:陌生感引导我避开大众化,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最开始我想要的效果是混合多种矛盾对立的因素在我的画面中,但结果呈现出来的是单纯的表面,并没有很强的指向性,没有具体的环境与明确的场景。描绘的是小孩,但是与自己的记忆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反映了当下。

 

矛盾对立的因素经常出现在我的画面中

 

芒果画报》:你最近的作品出现成人小孩化的感觉,与之前儿童成年化相呼应,为什么要这样?

 

曾健勇:世界很广阔,社会的层次也很多,我的画里面涉及更多的还是我自己熟悉的,我能够体验到的,可以用我自己的方式所表现的中国儿童的形象。

 

陈荣义:他的画很轻松,轮廓清晰,细节丰富,简单的形式之中,其实希望里面呈现出不同的冲突。

曾健勇:矛盾对立的因素经常出现在我的画面中,儿童本身应该是天真无邪的,可是我作品里面的小孩却不开心。水墨本身应该是很温润的,我的画面却充满着血丝和裂痕,类似于这样的矛盾因素也经常出现。不过画里面的内容如何解释如何推理,可以用文本去诠释,而绘画最终是给人提供视觉感受与体验,这点是最重要的。

之前画的孩子像小大人,表情与神态不像小孩那么单纯,现在画的成人又带有孩子气,但狡猾,内心复杂,孩子气可以说是一种伪装。其实这也主要是想表达矛盾对立的感觉,对于这点我自己有所感触,别人看的时候也会有感触。

 

陈荣义:在他的人物画里面,小孩或者是孩子气的成人已经成为他作品的符号,但是最近他的作品中又出现了花鸟。

曾健勇:去年冬天开始,我在家里画画比较多,每天对着窗前的花花草草,几乎是世界的全部,看得多了,就想画了。

 

陈荣义:画面中的鸟的表情和小孩很像。其实也说明作品的内在精神表现上是一脉相承的

曾健勇:对,都带着陌生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屋顶新意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