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识的底线

(2011-08-29 10:15:46)
标签:

文化

微积分,通假字, WEB2.0,云计算,市盈率……这些都是知识。不知道、不掌握它们,时代会把你我打入 OUT的冷宫,这让人觉得很不安全,甚至有点罪恶感:你怎么对得起老师和父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千古明言是为至理,但社会赏罚较之道德说教于人心建设具有强得多的力量,强到可以让知识变味,将人心扭曲。

书院这个话题,源自一次关于教育诚实的争议。有位父亲叹息学校把他孩子教坏了:为了中考语文过关,老师教学生作文要写成怎样的格式,以便识别是本校生给出高分。这样教人“舞弊”不是把人多年的家训毁于一考了吗?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把育人的本丢了,也把文化的根拔了。这样的学校教育,让人不由得怀念起过去的书院,教圣贤之书,育知礼之人,陶然于山野暮鼓中,虽然也要赴试,但老师万不敢公然以身示弊。就是偶有不务正业者,留下的也是梁祝一样的美丽传说。

没有人怀疑诚实是个好品德。如果给诚实打分,诚实更像是一个以善为60分底线的考核指标。善意的谎言,或者对说出来于谁都没有好处的事实缄口不言,虽然都不说实话,但都不在不诚实之列。但擦边规则、作弊文章这样的事,于师生家长都关心的分数来说固然是好,而育人的底线就堪忧了。

道德教育以“应有之人”作为培养起点,而体制设计以“实用之人”作为成功目标,教书和育人合二为一,在应试的体制内犹如会计和出纳集于一身,虽不一定所有的出纳都会贪污,但会计的职能由失宠到失聪,势所难免。

教与育的分裂矛盾从古代的科举到今日的应试,其实一直存在,但书院在古代因为身在“私学”,且所学之书皆主修身明理,尚可守得青山一隅在。今日一些有识之士将书院重新发扬,不管是给大佬们开国学讲堂,还是给孩子们练童子功,都是现行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

书院再生,当然不是要搬回历史,也不可能搬回。只是,当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与诚实之风气于现代愈来愈稀薄时,我们不禁想要重温知识的古训,探寻教育原点的回归之路。

底线主义者易中天老师将“真实”作为八字箴言的首条,朱清时和45个南科大学生用付出代价的行动践行学真本事的理想,从破土民间的立人大学,到启蒙乡野的云山书院,我们期待着这些对真知的探索让更多的心能够灼热起来。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大考小考,工作业绩,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加分减分,甚至可以不讳真伪。

像教育这样的重要事情,就不能对别人,对自己诚实一点儿?

温故而知新。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