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家卫的一些神秘:墨镜、本子和预算

(2011-08-29 10:13:29)
标签:

娱乐

王家卫的工作方法非常独特,没有剧本,不知道演什么,不知道拍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拍完,今天大家讨论这个工作方法,已经带有相当的神秘性地在谈,已经承认并且认为它可能是这个导演一种非常独特的东西,就连我最初在七、八年以前听到有人说王家卫这样习惯的时候,还当做一个毛病,到今天大家津津乐道的反倒是其中的奥妙。

——张艺谋

 

一些神秘:墨镜、本子和预算

王家卫不过是在这个圈子里混迹寻食的候鸟,将腿上从远方捎来的种子掉落在土地上,酒足饭饱之后,他顺着来时的方向消失出天际,地上长出来妖冶的花闪瞎了你的眼,但这只鸟没法被笼养,再想看到那么美丽的景儿,也只能坐等他下一次饿的时候。

 

经过了近十年的等待,这只鸟终于戴着他标志性的墨镜大摇大摆地飞回我们视线,只是不知《一代宗师》是他带给我们的“绝世好种”,还是无意间窜进他脚底的草籽。

 

虽说这只鸟儿不规律的行踪让我们觉得神秘,但仔细想象,这也不过是他一个觅食周期而已。

 

没带墨镜时的他

一直以来,王家卫都因为其黑不见底的墨镜而被众人认知,殊不知,一开始戴上这副墨镜却与耍帅装酷无关。

 

“因为长时间黑白颠倒地导戏,我的眼睛被拍摄时的大灯给灼伤,于是只得用墨镜挡挡光,时间久了,却也不自觉地成为习惯,乃至于现在,我摘下墨镜,估计很少有人能认识我,很好,所以每次做宣传的时候,我都得戴上墨镜。”之前在与朋友交流时,他曾如此解释道自己标志性的墨镜,甚是真诚。

 

两年前,还是实习生的记者第一次见王导。为了电影宣传做细节沟通,王家卫来给我们开会。他没带墨镜,眼睛是熬夜拍戏后的红肿,屋子里挤满了人,不是为了要他的签名,而是实打实地等着他的指示性意见。

 

正待众人紧绷着等着他讲话时,王家卫突然从圆形会议桌的那边站起来,朝我这个方向走来。

“你们几个是新来的同事吧?我是王家卫,以后合作愉快。”他和我们几个握了手,手心居然是有温度的,这与他是吸血鬼的传闻严重不符。

 

那时我们几个还算是实习生,听身边的前辈说,王家卫之前其实也没来过两次,但是他却眼尖地发现我们这几个新面孔。之后,每一次见面,他都会一拍脑袋说,“哦,你就是那个新来的朋友。”

 

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可以碰到王家卫一直以来的朋友刘镇伟,每次有人说王家卫深沉的时候,他都会跳出来吐糟说:“他那是闷骚!如果你们说我是老顽童,那么他就是小老顽童。”

 

假如你很喜欢王家卫,那么建议你别见他,因为在你为其编织了甚多浪漫遐想之后,眼前这位戴着近视镜的中年大叔,绝对满足不了你已被《阿飞正传》、《重庆森林》、《花样年华》养大的审美胃口。

 

没本子,却很有才

如墨镜一般,他同样被熟知的还有“电影没本子”。

 

王家卫擅长“欺骗”。为了让众位所谓大腕适应自己片子的节奏,他剥夺了他们的知情权,选择用没有剧本的方式编排自己的东西,基本上每个与其合作过的演员都深受其害。

他可以让张国荣在香港的烈日下晒上一整个月,最后又将其全部删掉。

他可以让王祖贤出现的《东邪西毒》宣传海报上,最后发现她连个配角都不算。

他可以让梁朝伟十年演一部戏,并且这一部戏也没什么片酬。

正是通过这样的欺骗,王家卫一点有一点的提高了演员的容忍度,同样也让演员在自己身上发现另一个自己。

多年之后,林青霞在与别人谈天时说:“王家卫导演不喜欢演员为自己的角色做准备。他喜欢我们跟着他的感觉走。”林青霞在拍《重庆森林》的时候,一直都以为自己扮演的是个过气大明星,直到最后一刻亮抢之后才发现,自己被王家卫塑造成了杀手。

 

这种方式还与他对空间感觉的迷恋有关。他的剧本有点像是到哪个村庄就会冒出哪样的歌谣:“比如一个广场,几百年来有多少故事在那里发生啊;比如街角,一到那里,男主角和女主角就会接吻,它属于暧昧的空间。”

无论手上有没有戏,王家卫在香港的时候,常常喜欢一个人去看夜场电影,就是为了看那些老电影的开头,“通常是香港以前的街景,而那些东西现在都不存在了”。

 

对这种工作方法,张艺谋很好奇:“没有剧本,不知道演什么,不知道拍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拍完,今天大家讨论这个工作方法,已经带有相当的神秘性地在谈,已经承认并且认为它可能是这个导演一种非常独特的东西,就连我最初在七、八年以前听到有人说王家卫这样的习惯的时候,还当做一个毛病,到今天大家津津乐道的反倒是其中的奥妙。”

 

 

预算,都在脑子里

电影圈有不少聪明人,他们手握圈子里大笔的资源,坐拥各大电影公司的绝对支持,从而让其不愁吃穿地潜心创作,在这个物质世界创造出一个真空地带,带来些改变时代的艺术气息。在华语电影圈,拥有这样头脑的人不多,王家卫算一个。

 

但正如刘镇伟说的那样:“在香港这个地界只有商业片,没有所谓的艺术片”。自然,他兄弟王家卫也在这个范围内。

 

如此通过墨镜扮神秘,凭感觉走“文艺”的王家卫却遭老相识王晶嘲笑:“我和他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商人,只是一个贩俗,一个贩雅。”

 

当然,王家卫的“雅”已经有了名牌效应。在香港,同样以玩“雅”出名,却还在小片里转“新浪潮”导演张之亮,对于王家卫的“精明”与“雅致”的结合就颇为欣赏,“王家卫打造的就是名牌电影。他懂得商业操作,他会选择最优秀的工作人员集合在一起,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名牌。这就像人们去巴黎一定会买时尚品牌一样,名牌心理很多人都有。”

 

事实上,摘下墨镜,看似文艺的王家卫还是个“门槛老精格”的独立制片,上影前副总卓伍说:“他比我们这些所谓职业生意人算得还精。在做预算时,他甚至都不用计算器,三七二十一,都在他脑子里。”

 

 

 

 

王家卫自述——其实感慨的还有时间,或者说只有时间

 

9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榆林看景,宾馆旁边的街上只有1 个小饭馆,饭馆只有一个灯泡;当我们决定去那里拍戏的时候,这个小饭馆就已经不止1 个小灯泡了;等我们拍之后,那个饭店不仅有了冷气、还有了冰箱。

 

饭店的老板娘长得很像林青霞,我给她取了一个“榆林林青霞”的封号,我们在那拖拖拉拉地拍了两年,后来临走的时候我问她:“我走了,你们怎么办?”

 

老板娘说,你们来了,我们赚钱了,现在你们走了,我也该走了。原来她的本职是做乡村大夫的,后来听说我们剧组来,特地在这边盘下来个地方开了饭店。

 

对了还有张国荣,来榆林在当时是件挺麻烦的事儿,我们得去西安倒小飞机才能过来,但是他特别讨厌坐飞机,宁可和这边的当地人一起挤没有牌照的公共汽车,车上都是些猪啊、鸡啊什么的。他是来得最早的,走得最晚的,在榆林这个地方,一直陪了我两年。

 

其实,感慨的还有时间,或者说只有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