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洋插队”
(2011-06-08 17:03:03)
标签:
杂谈 |
【李剑华:旅日画家、造型艺术家。1996年赴日,在东京艺术大学和东京学艺大学进行讲学和研究,积极推动中日文化交流。撰有《日本——不是天堂,不是地狱》、《说艺扶桑》等书。从2000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画在日本的展览,引起日本各界名流的关注。】
“很庆幸,自己从事绘画艺术这门职业,在绘画创作中,我能用生命的线条捕捉到灵感,是艺术让我变得超脱,懂得了什么是富有与贫贱,什么是于平淡中见希望,正是这种‘身份’让我一生永远富有。”
文 李剑华
1996年6月9日,我选择了一个“六顺久长”的吉利日子,来到日本东京。最初,东京在我的心目中只是停留在国内电影或电视中的那个初浅的画面,模糊的样子,也如同就像一张尚未画完的素描,画面缺乏层次与深度感一样。
那时的我对西方艺术的渴望、了解,简直到了癫狂的地步!寻求出国探寻艺术当成了最佳的选择。
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打开这条通道,为了获得这一机会认识了东京学艺大学的教授、城市雕塑家土屋昌义先生。在他的帮助之下,我较顺利地拿到了出国来日本的签证。
为了出国,我选择了放弃武汉的一份相对稳定的、舒适的工作――武汉晚报记者的职业,远离家人,来到了东京。从武汉出发由上海登机,身边仅有一口行李箱,口袋内只有贰拾捌万日元的全部家产(约合当年的2万人民币)。
按当年的城市消费水平,2万人民币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远的不说,近的几乎可以在武汉市近郊区买下一套像样的公寓房了。可是就这全部家产也只够在物价高昂的东京生活三个月的生活费用。
如今想起当年的举动都有些生畏!不知那来这幺大的勇气!敢“高空走钢丝”冒风险来到东京,来到这座举目无亲从零起步的城市“打拼”!
但我非常幸运,不久在东京我找到了一份用当时的标准衡量,是相当不错的工作。在一家新闻社负责中文版的编辑职业,每月有较为固定的工资。又有机会通过采访接触日本社会,探察东洋的艺术,近距离地了解日本提供了相当好的机会。
东京是世界上数一二的大都市之一。现代、时尚、精美、以及高昂的消费是这座城市的完美概述。这里的地价之贵,可以用“寸土寸金”作比。名物场所的商品不知售令多少人惊艳叫绝!数有世界购物天堂的银座其奢华的程度无与伦比。
在这样一个昂贵的城市里生活其生存的压力与工作环境,及竞争难度自然是可想而知。可我偏偏选择了这座城市,因为起点越高就意味越有竞争性,也就越能寻找到自己的差距与进步!
东京的人口稠密,街道广告密密麻麻,地铁交通高度发达,几乎渗透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全市(都)内分为23个区,下辖27个市,含首都圈的三个县(县相当中国省)千叶、神奈川等共含24个市。从城市面积看相当3个北京城。
东京的地铁是一座迷宫,上下七层交织的网络纵横交织,四通八达错综复杂。初到东京时,有几次我遭遇迷路的窘境,是在警察和日本人的相助下才走出迷宮一样的东京地鉄。
记得那天我实在找不到换乘出口线路,只好救助一位面善和气的日本老太太,当时老太太见我一张焦急流着汗珠的脸,日语还不太流利的说话表情,见我写在纸上的站名地址很快领会了我的意思,替我买了换乘线路的车票.
当我第一次走近银座,来到被称作贵族富人之街的名物店铺的高岛屋、伊势丹、三越等闻名于世界的百货商楼。其华丽富贵的装饰,昂贵的商品,包括银座画廊内的作品标价,都令人眼睛放亮!
因此多久以来,我自己买不起自己亲手创作的油画(被美术公司代理,经过包装、宣传后出售的画作)。这似乎是东京高昂消费的一种现状与现实!谁在这里永远不能视自己是“富人”一样。因为富人中更有富人。
但是,我很庆幸自己从事绘画艺术这门职业,在绘画创作中,我能用生命的线条捕捉到灵感,是艺术让我变得超脱,懂得了什么是富有与贫贱,什么是于平淡中见希望,正是这种“身份”让我一生永远富有。(整理黄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