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积极主动才是真学习

标签:
积极主动学习 |
积极主动才是真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不是由老师简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学习都有它的独特性,都需要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直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参与教学,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是高效率的、事半功倍的学习,否则就是低效率的、被动的、胡差事的、填鸭式的学习。因此,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励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和教学。
什么是学习?字典基本解释是这样的:1由于经验或实践的结果而发生的持久或相对持久的适应性行为变化。2能够使动物的行为对特定的环境条件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所有过程,或者说是动物借助于个体生活经历和经验使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3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讲,真正的学习的发生不是指个人产生了学习的外部活动(“听说读写”,做笔记,翻字典),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个人的大脑里面,是对有关的信息进行着加工,是在对信息进行着编码、转换、操作,是在心理上进行着思考、推理、选择、判断。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在心理上产生着新的意义(Ausubel,1968),是个体内部心理能力和倾向的变化(R.M.Gagne,1985)。是否发生上面这些心理活动,即真正的学习,并不取决于个人是在听别人讲还是在自己学。而是,按奥苏伯尔的说法,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的条件,即教师讲的内容(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原有水平,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的心向。这是教育心理学的全部本质。
那么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学。1学习不唯书: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的学习中,专业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材料,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里应当明确两个问题;其一、科学总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无缺陷的。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在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怀疑,大胆探索,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也许我们的怀疑是错误的,我们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正确的,但正是从这种错误与正确的交锋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味死记硬背,即便把专业书背熟了,也难以灵活运用。所以,我们提倡不唯书,并不是为了否定书,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2学习不唯师:比如说学校,在学生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上课时只会认真听讲;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地抄录下来,课后进行消化吸收,但却很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讲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把什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知识容器”。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所以,我们主张学生要多与老师交流,当对老师讲的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老师质疑,甚至与老师争论,在争论中我们失去的只是错误,而得到的除了正确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还有勇气和信心的提高,最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必然。
3学习不唯一:对于一个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比如说对于一道题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去分析解决。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学习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这种“不唯一”的意识和精神,尽可能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有人曾说,现在我们需要的知识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的平台获得,本人反对这种观点。通过网络的平台获得知识仅仅只是信息,真正的知识是要认知和理解的,还要转化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的再认识,能够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指导的作用。而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人的大脑里面,是对有关的信息进行着加工,是在对信息进行着编码、转换、操作,是在心理上进行着思考、推理、选择、判断。一切学习都必须以自己积极主动的投入为前提,而被动灌输很难产生真正的意义。
愿学生们能保持这种状态,坚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样的话,就算没学懂或学错了,就算把题都做错了、不能收获分数,也能收获很多学识以外的东西!只有积极主动,才是真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