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胸怀

标签:
爱的胸怀教育 |
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胸怀
在刚刚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积极稳妥地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考试改革应该说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环节,也是制约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牛鼻子。所以,它改好了,今后的高考就能给学校和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能够让更多的人、创造性的人才得到发现、受到重视,从根本上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和教育的公平,这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爱的胸怀。
爱的教育就应当是一种胸怀。让爱的教育在阳光下辉映,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作为老师,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教育第一线,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以心育人、以情动人,识读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的需求,用炙热的爱心和博大的胸怀,关爱和欣赏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中成长。这种胸怀就像大海般辽阔,要能容纳百川,要能深藏不露。海有海的温柔,那是风平浪静,波光粼粼,蔚蓝色一望无边。令人放眼望去,顿时心胸开阔,再堵塞的心情,面对如此平静的大海,怎能不抚平你浮躁的心绪。大海也有惊涛骇浪的时候,如同一个正常的人,会有发脾气。那排山倒海,摧枯拉朽般的巨浪,吞末整个世界;击碎所有顽石巨礁;这种胸怀,有海一般的深沉。因为大海深不可测,也浩瀚无垠,能够承载无数船舶。它即可载舟,亦可覆舟。它能容下无尽的喜怒哀乐,也会装下天下所有酸甜苦辣。它的深沉、它的底蕴、它的大度、它的无私,以及它的谦虚,都让学生喜欢和爱慕;这种胸怀,就是希望能够容下自己。更能给自己带来海的温柔。海的力量巨大无比,学生好似航行在海面上一叶轻舟,希望大海保佑自己平安驶向幸福的彼岸;这种胸怀,不但能够容下自己的眼泪,更能装下自己那浅浅的哀愁。喜欢枕着大海,聆听沧海的声音;喜欢靠着大海,感受海的伟博。停泊在避风港,让大海柔抚自己,让学生感觉得到,有了大海的依托,自己面对一切困难都不在退缩。寂寞时,眺望大海,令人心情放松;忧伤时,凝视大海,令人倍受鼓舞;困惑时,面对大海,令人茅塞顿开;彷徨时,走近大海,令人勇敢坚强。因此,教育首先要拥有大海般爱的胸怀,才能够给自己的学生有安全感,有依托的感觉,使学生面对困难和惆怅时,能有大海的力量支撑和鼓舞,用爱的教育去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们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跑出最好的开端,在未来大地上让学人生变成参天大树。
爱的教育本应该是一种胸怀。爱是什么?对于相爱的人来说:爱也许就是等待,就是理解,就是相守。对于亲人来说:爱也许就是接纳,就是宽容,就是呵护。对于朋友来说:爱也许就是真诚,就是信任,就是珍惜。对于他人,对于社会,也许爱就是关怀,就是服务,就是奉献,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就是胸怀包容万事万物,以苦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造福人类,恩泽千秋。爱也许有很多的解释,但爱更是一种胸怀。圣保禄宗徒说:“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
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说的就是一种胸怀。心胸博大的人,心中便有大爱。胸怀博大的人,不会耿耿于怀,不会长生嫉火,急火攻心,思维混乱,微循环紊乱,内分泌异常。也不会以好坏论长短,以优劣论胜负。心胸博大的人视名利淡如水,把荣辱化为烟云,遇挫折不灰心,逢得意不轻浮,处逆境仍从容。胸怀博大的人,对批评清风能纳,对误解热血能化,对诽谤修竹有节,对压抑兰香有怀。冤气来了,做清泉饮;嘲讽来了,笑望明月。博大胸怀的人,定能做到宠辱不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居高位不专横跋扈,作平民不奴颜婢膝。大爱就是无私,无私自然心宽;大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关心他人的益处。当一个人只为他人着想时,其实把他人已纳入了自己的空间。为他人着想越多,纳入自己空间越大。所以,心存大爱的人路必然越走越宽,空间必然越来越大,最终能达到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反之,总想着自己,拒绝给别人空间或剥夺别人空间,其实同时缩小了自己的空间,路必然越走越窄,空间必然越来越小,最终会让自己没有一点空间。试想:当一个人只想着自己,他就会以邻为壑、欲壑难填,为其利益吃不好、睡不好,在睡梦都怕损失自己的利益。得到一点高兴得不行,失去一点痛苦得不行,身心自然倍受煎熬,生活暗淡无光。所以,还是古人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是爱心的抚慰;进一步,却是私心的张扬。由此可见,自私是人心的地狱,大爱却是人心的天堂。雨果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有着广阔心胸的人们总是向往那辽阔的海洋和深远的天空,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他们的梦想。”比人的心灵更广阔的是无私的爱。但是,广阔博大的胸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它是人格、思想、修维、品德、情操、知识、精神、信仰的综合体。它需要个人去不断的陶冶、锻炼、陶成。大爱需要胸怀,真爱无需语言:胸怀,是一种人生的心理品质,是生命健康常青的良药,更是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人胸怀大爱,即使没有权势、财富和名望,他内在的心灵仍然是广大的,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因此,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都应有这种博大的胸怀,无私的真爱,就像人生的旅程中一盏明灯,它照亮了别人也温暖、快乐了自己。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
爱的教育更不用说是一种胸怀。培养学生爱的胸怀就是教育目的之一,可从大师们的语言中有各种对教育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教育目的的这种见解:《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夸美纽斯:“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做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斯普郎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综上分析,教育目的第一个是传承,把前人的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学习下来,丰富自身知识水平;第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第三,通过教育塑造个人的正常人格形成,创造善的世界。如果,非要给教育定义一个终极目标,那我毫不犹豫的选择第三个,即,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向善。真正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拥有爱的人,塑造尊己、尊他、爱己和爱人的人。
教育必须用爱的胸怀去包容学生,使学生的成长有广阔的空间。犹如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学习差、淘气的学生和所谓的“问题学生”;作为社会,要容得下那些“问题父母”的学生。不论学生的父母是谁,哪怕是罪犯,我们都应该坚信“学生无罪”!天下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包容。反过来来说,教育缺乏爱的胸怀,应试教育仍然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客观上造成损害学生人格,危害学生健康和生命的教育悲剧。学生上学得不到他们本来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健全的人格,快乐的时光,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爱好,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特别是出身于像工农等社会低阶层家庭的子女,更是深受其害。其根源在于他们所受到的应试教育身上。应试教育极大地摧毁了中国年轻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尊重,也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能力。我们殷切期待积极稳妥地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早日实现,让我们一起践行爱的教育吧,帮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不仅是尽一个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爱的教育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