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

标签:
学生才气培养教育 |
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
什么是“才气”?才气简单地说人具备丰富的知识、横溢的才华、魅力的人格,是一种特殊的才华和品德高尚的气质风范。才气即一个人内在才华、才情的自然对外流露。才子往往以傲骨嶙嶙的姿态应对人世纷扰繁杂,血气方刚般捍卫自我不可侵犯的尊严。而有才气自古以来是专指才子的气质气概的,才气对他们来说,尤为贵重,它是在文坛安身立命,行走江湖的一个重要能耐。古人说,自古江南多才俊。江南才子独领中国文坛……千百年,留下千古名篇名段名诗名对,滋养了历史上每一个学习中国文化的人。直至现在,他们的作品还被现代人视为珍物,传承给后代。才气是才子成就的表现和情怀的释放,出于内心的激情萌发,表现为外表的华美;同时也是才子的命根子,有才气才可写出好的文章。因此,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
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要做到才气充足,就得徜徉在书海,吸纳文字精华和思想精髓;就得善于观察活生生的世界,得出总结;就得常练笔,写出所得所想所思所感。及时把这些经历中得到的认知收获转化为文字记录下来。除此之外,还得有立志为文颂社稷的大气,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骨气,有铁肩担道义,有无怨无悔的勇气。这些皆和才气血脉相连,心心相通。是才气耸立的有力支撑。才气让人振奋,赞叹生命,思考人生,传输智慧和心性,共享快乐与悲伤。在平凡的生活中记录下不平常的足迹,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因此,要培养出学生的才气,教育就必须成为思想家的园地,教育家的天地,社会未来的苗圃。
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就是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德在前,才在后。事实上,一个人的才能越高,德与才的关系就越密切,越重要。德不仅由才所体现,而且为才所深化、升华;才不仅由德所率领,而且为德所强化、所激活。因此,要想成为社会重用的人才,就必须做到德才兼备。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因此,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有“无才无德是废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有德有才是正品”之说。德:是指政治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才:是指智能水平。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德才兼备”是全世界无数组织千百年来都遵循的价值观、人才观、其本质是要求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做到有德、有才、两者兼备,不可缺一。
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老师首先是德才兼备的楷模。德才兼备是靠才气支撑。才气,是构成老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有的老师讲课,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学生爱听;有的老师讲课,大概念套小概念,枯燥乏味,学生听了直打瞌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知识是丰富还是贫乏。才华横溢者受人尊敬、令人信服,而才疏学浅者则往往难以服众。老师要想使自己有才气,就得多读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今,教育质量下降,重要原因就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授课老师的才气缺乏引起的,有些人的阅读兴趣下降,书读得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学历高,自以为有学士、硕士、博士的老本可吃,无须发愤读书;有的是因为讲稿、研讨文章有机关、秘书甚至研究生代劳,不必“亲自”读书;有的认为现在是网络时代,要什么资料鼠标一点便可,没必要花苦功夫读书;最普遍、最堂而皇之的理由是,工作忙,没时间读书。不能说这些不是理由,然而,不读书就无法履职尽责,更谈不上有才气、有魅力。反过来说,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教育人,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教育人肩上的担子重,要有效履行惦培育下一代历史使命、不辱使命,如果不多读书,简直不能想像。
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就要博览广学。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考虑的问题就越全面,对事物的反映就越敏捷,越容易在工作中体现出艺术性和灵活性。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学习,这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了。学生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重任,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精神素质、知识素质,以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
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就要潜心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也是党政干部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要勇于承担艰巨的工作任务,乐于做开创性的工作,甘于做打基础的工作,既能经得住挫折和打击,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和提高,又能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使自己的整体能力跃上更高的。
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就要有正气、人气和锐气。才气是教育人强根固本的核心,是教书育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成就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教育开拓创新的必需。有了才气才能遇事不慌、处乱不惊、谦虚、友善、大度、落落大方的为人处事时;有了才气才能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在人生中自得其乐、游刃有余,即使没有平步青云,也是幸福美满,让人羡慕;有了才气才能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真善美,这种气质,不在外表,不在装饰,却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呢。努力提升自己的才气,就是提高个人修养,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勤奋学习,汲取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有所收获。而大量阅读则是使人保持平和心态、积累丰富知识、获取前人智慧、提高个人品位的最佳途径。
人们常说:“德才兼备”,实际上“德才兼备”就是指的才气。通常就是指的
“学、识、才”三个方面,比喻说,“才如战斗队,学如后勤部,识是指导员。”学:应是博学,通晓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成为万事通,活字典,这样,需要什么有什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一不需要查,二不需要问,三不需要挤,到时候就会像喷泉一样涌出来,供你借鉴、参考和使用。这是多么理想的事情啊!要达到这一步,就要博览群书,用滴水穿石的精神苦练基本功,有些还需要像攻碉堡一样,一个一个去攻克,并将它铭刻在脑子里,日积月累,就会越聚越多,有时还起连锁反应。识:就是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的能力。它的标准是有没有科学的预见性,有没有洞察秋毫的鉴别里,敢不敢提出独特的见解,能不能准确地确定主攻方向。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但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论入手,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个武器。还要认真地、刻苦地、虚心地体察情况,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达到远见卓识。才:是开展工作的技能和手段,也就是艺力。艺贵在精,有精则有妙。也就是说,十八般武艺,应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才是练出来的。要练,就要有吃苦精神。苦干是巧干的母亲。有苦练的精神,就会有精巧的艺术。所谓十八般武艺,并不是说所有精通,对自己负责的那一门要精通。学、识、艺三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一个方面不行,都会使工作黯然失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德不好,才也发挥不了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首当其冲是我们每个教育人应该时刻鞭策自己,让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虽不能读书破万卷,但也要读出个名堂,读出人生的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多读好书,我们就一定会是一个富有才气的人。这有这样,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才气的学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