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敢于实践是培养学生才气的重要途经

标签:
学生才气重要途经 |
敢于实践是培养学生才气的重要途经
作者在上篇博文《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才气培养》中强调了教育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才气,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接班人的基本观点。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才气谈些看法。从事任何专业都要重视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养才气的的主要途径。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他就不会在艺术上走得很远,同样死读书,本本主义也是没用的,也会丢失才气的。只有学生们多实践、多学习、多交流、多研究、多思考,路才能越走越宽,路越走越远,才气就会越来越多。因此,敢于实践是培养学生才气的重要途经
沙孟海先生曾有这样一句话,“书法一道,青年时代是比才气,中年时代比功力,至老全是学问的较量了。”沙老自己就很完美地走过了人生的这三个阶段,他的才气、功力与学问都是十分了得的,他的经历很好地印证了他这一精辟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从事每一项工作,从事每一门艺术,甚至于开店做生意,同样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科学发展、轻松发展的问题。一个在自己的行业中搞得很累的人,绝对不是高手。因为,他缺少思路与方法。明白人舍得花最大的时间与精力,做最基础扎实的工作,他也懂得用最多的精力,解决最核心的问题。这靠得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个人的才气,是个人功力和学问的集中体现。
第一、才气靠学问支撑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写了题为《学问》一首诗: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光学不问,半截理论,死啃书本,用时不灵。光问不学,一半是零,不成条理,低级水平。又问又学,真正聪明,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活的学问。教育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教育要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教育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教育要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只学不问,当然也不能光问不学。如果我们只顾着学习,不懂的地方不去请教别人的话,那些难题将成为你的拦路虎,使你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同样,只问不学那是更不行的了,我们不学就会无从下问,学了不懂不去问等于没学。学了不懂就要问,而且要不耻下问。古人云:“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不仅要读书好问,还要多提出心中的疑惑,正如名言所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归根到底,学与问都很重要。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有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第二、才气就是要敢于实践创新
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例子证明,实践创新的源头就是问题,提问是创新的起点,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去创新。而目前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不健康的状况,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解答,这样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越来越弱。从不会提问直至没有问题,这就是当今教育存在的弊端,引发根源是应试教育。只有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随时提问,学生的思维才活跃,课堂才会充满着活力。随着质疑问难习惯的养成,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精神得到发扬。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上去,成绩好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也就会水涨船高,学与问双向促进,使学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宋濂就是这样读书好问敢于创新的。他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才气实际上就是学问的积累,而学问,学问,就是要善于提问,对于不理解的事,要刨根问底,这样,你的知识才会提升。学与问相结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创新问题。我国历代文人学者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从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开始,后人又陆续提出了“学问之道,贵能下人”(唐甄语);“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好学而不勤问,非能好学者也”(刘开语);“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刘向语);“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语)等高深见解,细研之,我悟出了创新奥妙就在学问,更在于实践。
第三、才气是靠勤学好问修练出来的
勤学好问途径是:其一学必问之。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都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学习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但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自始至终离不开问。“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如果光“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其二问能辩之。学问学问,有学有问。“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只有通过问,才能“使疑窦释然,精理进露。”
其三辩则聪之。对于学习中碰到的难点和疑点,只有“好问”,问一个人解决不了,就多问几个人。通过问,“聚古今之议论,生我之议论,聚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方中通语)。
勤学好问目标是:其一是“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就是说要虚心向比自己知识广、水平高,能力强的人请教,其目的在于吸收别人之经验,破解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其二是“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就是说要敢于向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其目的在于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其三是“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就是说要善于向和自己知识水平相当的人请教,其目的在于通过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来审明问题。
勤学好问唯一秘诀是: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要想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要敢于去问、不耻下问、学会巧问,一问到底)。做法:一要敢于去问。学习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一些自己一时弄不明白的问题,对此,既不能不懂装懂,不会装会,自己哄自己;也不能因为自己不懂不会,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去问人。这种态度要不得。正确的做法应是克服自卑感、虚荣心,壮着胆子,敢于去问,恭恭敬敬拜人为师,诚诚恳恳向人请教。如果老是硬着头皮不问人,妄自尊大,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二要不耻下问。“学问之道,贵能下人。”要“下人”,就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放下臭架子、官架子,甘当小学生。理无专在,学无止境。只有做到“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就能修学成功。三要学会巧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是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的。不但要问,还要学会巧问。也就是说要问到点子上、问到要害处。同时还要努力做到“每日问”“每事问”,每日留心问,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每事留心问,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四要一问到底。“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你不问它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陶行知语)治学不但要有钉子的挤劲、钻劲,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穷追不舍精神,溯根求源,正本清源、才能解开“闷葫芦”里的妙理,丰富自已的知识宝库。
要想有才气,就要让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自己变得明智,变得聪慧,富有德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而读书学习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认识自己的途径,是增长自己才气的源泉和源头。“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说的虽是医德,其实也可作读书的座右铭,读书也是一种修合,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别人读的,更不是为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的德性,心知书知,天知地知。读书学习实践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自己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性,是一种心灵的需要;读书学习实践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读书学习实践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学习实践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是才气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