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永明星空
永明星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854
  • 关注人气:13,3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感悟】维护高考的公平与权威

(2013-05-24 07:30:00)
标签:

高考公平权威

教育

【教育感悟】维护高考的公平与权威

维护高考的公平与权威

  据官方媒体正式报道,江苏省教育厅于2013年5月14日公布的《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明确,为规范招生录取行为,更好地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2013年取消选择性招生。高校可以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预留1%的招生计划。但最近这家官方媒体又这样报道,江苏高校取消点招,正式更名为扩大再招生计划!这几天关于江苏高校取消点招,仅保留1%计划,闹的沸沸扬扬!各高校及时做出应对方案,目前正式更名为“扩大再招生计划”!此消息我越看越感觉迷惑。
  选择性招生也就是民间所谓的“点招”,是指高校在招生时点名录取某一考生,即使考分没有达到相应高校录取线。点招作为学校的机动指标存在,是高校在正常录取以外的名额,如果考生取得了点招的名额,一旦录取与普通招生无异。这种政策对于凭借分数拼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江苏省教育厅取消“点招”无疑对这种不公平说“不”,是维护高考公平的新举措。江苏高校往年“点招”比例一般在院校招生总计划的5%左右。虽然“相应批次的省控线”作为“点招”的底线,但是能够以比学校录取分数线低几分甚至几十分的成绩进入这所大学,这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就是一条高考捷径。实际情况下,“点招”这5%的名额并不是每个考生都能够得到的,也就是说,对考生而言,存在机会不平等的问题。首先,点招名额一般由学校来支配,部分名额会给学校的教授和校领导的直系亲属,得到名额的人就有一条高考的捷径;其次,也许会有一些人,他们有点招名额,但是这个名额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实际用处,那么这个名额就可能流向市场,让能够出得起钱的人买到这个名额。而对于这种拿钱买指标的行为,处于法律的空白区域,也没有相应的措施加以管控。点招“潜规则”对于既没有特权又没有钱买名额的人就是一种不公平。
  “点招”确实让人“惊心动魄”,把教育界己取得巨大成绩“一笔勾销”,把老百姓期待的教育公平“消遥云外”。 “点招”是“民间说法”,事实上叫“选择性计划”,点招是学校的机动指标,是指高校在招生时点名录取某一考生,即使考分没有达到相应高校录取线,如能获得点招指标,考生也可被正常统招录取,一般是“找关系的出巨资者”及学校教授和省市部分子女预留的指标。如果让“高校点招”继续存在下去,教育的“腐败问题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教育的公平公正将成“纸上谈兵”。相反地,取消“点招”就把点招这个高考捷径的路堵死了,也截断了进行这种灰色交易的机会。它把考生放在一个更加公平的平台之上,没有了特权优势和金钱优势的考生,一起在高考分数的压力之下进行竞争。取消“点招”既是在拒绝高考“潜规则”,同时也是对所有考生的尊重,体现出政府为社会公平作出的努力。另外,对于在《意见》中提到的预留1%的招生计划,虽然对其使用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它也是高考的一条“捷径”,其中也存在很大的可操控空间。既然这样,它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变相的点招”。所以,对于这部分招生计划更应该注重相应招生程序的透明和完善,以维护高考的公平与权威。
  无论“点招”的“选择性计划”,还是变相的“扩大再招生计划”,都是对公平教育的践踏。教育是不断改革的,社会的进步要求着每一个人都要进步。我们在讨论“点招”的利弊时候是否考虑到教育本身的问题?应试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必须改变游戏规则。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最终结果将会是教育回归到学校来。将是实现学校自主招生的全面化。因为只有让懂教育的人才可以真正的教好学生,才可以教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在教育改革还没有到达那一步的时候,教育要做的就是教育公平的事情。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分数来决定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也不能决定他们以后的发展,就像你们说的钱不能决定一切一样,分数也不能决定一切。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是封建社会的遗毒,就是学而优则士的年代。
  无论“点招”的“选择性计划”,还是变相的“扩大再招生计划”,都是对素质教育的破坏。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老师的名与利。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只有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升格”, 创新的办学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维护高考的公平与权威,拒绝高考“潜规则”,努力实现公平教育。社会要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为社会的每个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这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教育既要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又要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就能按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培养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现代美德、创新精神、创造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