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吴韵校风人文跨小

标签:
吴韵校风人文跨小教育 |
吴韵最早出处:“楚风吴韵,得而兼之”
(引自《平陵笔记》)。吴韵即春秋吴国所辖地区文化风情,独有的雅致含蓄意味。著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今日苏州就是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从物质层面看: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轮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有文化层面看: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苏州对吴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代表性贡献,也是苏州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锤炼中,凝聚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创造精神,是一种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一种在时代变迁时既不能消融主体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今天,在建设现代化苏州进程中,就是要弘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吸收吴文化的精髓,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为苏州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服务。
童年母校
我的童年母校——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始建于一九一二年的跨塘实验小学,原名跨塘中心小学,坐落在苏州工业园区美丽阳澄湖畔的唯亭镇,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乡镇中心小学。在一代又一代的跨小人的耕耘下,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现在的跨小是一所有着浓郁吴文化特色的学校,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求知的乐园!目前学校有教学班级47个,学生2060名,教职工121名,本科学历达到57%,中级职称教师达到72%,区学科带头人5名,教学能手7名,教坛新秀11名,骨干教师比例达到21%。难怪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大常委朱永新称赞:世纪跨小,百年吴韵。
曾几何时,跨塘中心小学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心小学,没有特色,更谈不上知名度。是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理念让跨小教师深刻领悟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立足开发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资源,开展吴文化特色教育,并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吴文化一百课》。该书出版时朱永新先生亲自写了序,并参加了首发式,殷切期盼跨小师生能继承和弘扬这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在朱永新先生的殷切鼓励下,近年来跨小利用吴文化这一载体,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在特色教育中开辟了一条蹊径。昆剧、评弹、武术、桃花坞木刻、篆刻、书画等吴文化特色活动全面开花,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殊荣,正逐渐成为学校一张最闪亮的名片,在吴文化特色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走进跨小的学校大厅,浓浓的历史积淀扑面而来。大厅左侧那花岗岩书本上年轮式建筑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夏至商、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更替情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终成立,引用阴阳篆刻的形式展现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文字演变过程,右侧用相同的形式展现了世界主要国家名称及主要语种。抬头仰望,轩豁敞朗的框架装饰与前方透漏空灵的花格窗,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凝炼出“细腻、柔和”的校园文化特征;慢步在吴文化长廊,这里有苏州园林的意象,让人倚栏小憩的“美人靠”、苏州园林的圆拱门、花格窗将阳光逗弄得斑斑驳驳,影影绰绰。左侧是豆园,右侧是梅园,聆听琅琅读书声,细数花开花落,在这里读书最是惬意。这里有唯亭草鞋山文化的发源轨迹,有吴文化奇葩昆剧、苏剧、桃花坞木刻介绍,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的融合,让我们时时浸润在吴文化元素中;观赏揽胜厅,作为苏州市“吴文化”研究基地的跨塘实验小学,近年来十分注重品牌特色文化教育,将吴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融入学校教育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支撑,在传承和发展吴地传统文化的活动中,
丰富了学校的特色内涵。跨小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实施“吴文化书香校园环境”创设工程,让人感受到了玲珑剔透的吴文化书香特色,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这样的校园环境建设本身就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个性的体现。有特色的环境文化,不仅能准确地凸现学校精神,而且能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明确地找准目标,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于此认识,学校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于吴文化为主题特色环境的整体设计,努力创设一个优美的花园式书香校园环境,为教书育人营造了一个理想氛围。
“硬环境”亮眼,“软环境”也不能忽略。细看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在向学生传达出“吴文化”的教育信息。在学校的走廊墙壁、立柱等立面上,你可以看到苏州的人文历史和风情、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成就、学校积淀的吴文化底蕴和师生活动的成果等。在每个班级里,你都能看到一块玻璃板面,主要用来张贴教师和学生平时收集到的有关吴文化的一些小知识和图片,并进行不定期的内容更换,让学生从更多的渠道接触吴文化。学校还建立了专题网站,一方面对校本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另一方面,则是把相关的活动资料上传,以便其他教师借鉴。如今走进跨塘实小,真有一种步入苏州园林和古吴轩书斋的感觉,师生在这样浓郁的吴文化书香氛围中心情舒畅地学习、工作、成长着,尽情感受、汲取吴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吴文化特色的切入口找到了后,经过充分的酝酿、论证和准备,学校着手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同时邀请吴文化研究所的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让大家对吴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了编写校本教材热情。经过全体编写人员半年多五易其稿的辛勤劳动,学校的第一套十册校本教材《吴文化一百课》终于正式出版。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校分别在一至五年级的校本课上使用这套教材(六年级使用省编教材《吴文化》),至此吴文化校本课程纳入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完成校本教材《吴文化一百课》之后,学校又开始了将吴文化资源渗透于学科课堂教学的实践。于是,补充苏州作家的名篇作为语文课渗透的方式,学习苏州园林等英语名称成为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本地水产标本,种植本地特色水生植物等成了科学课拓展的方式,民间游戏的挖掘与运用成为体育课游戏和活动的亮点。校本教研活动从外出学习、听课,到校内的说课、赛课,都将吴文化渗透其中。
苏州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既有被誉为“百戏之祖”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又有被称为中国最美声音的苏州评弹,还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更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这些吴文化光彩夺目的硕果相继进入跨小的校园、课堂。学校从江苏昆剧团、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群艺馆等单位聘请了著名的专业人士来校执教,辅助开展评弹、昆剧、国画、书法、桃花坞木刻等课外活动。如今跨小的每位学生已从零基础到均能掌握一样吴文化的技能,或评弹或昆曲或桃花坞木刻……有的甚至还掌握了多样技能。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比赛、展演中赢得佳绩,成绩骄人,2009年共201人次获奖,2010年共721人次获奖。在2011年第十五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比赛中,学校昆曲班两名学生获得金奖。在2011年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学校武术队队员共获得11枚金牌,20枚银牌,9枚铜牌,学校还被授予“武术运动突出贡献奖”。在苏州市青少年国粹文化活动开幕式暨手工艺作品比赛中学校昆曲《牡丹亭———惊梦》片段、武术受邀进行了现场表演。中央电视台11套对学校昆曲进行了专题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十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也来学校考察。
跨小将吴文化教育资源逐步延伸为弘扬吴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各类学校主题活动,将滋养吴文化精神的视角伸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为进一步弘扬吴地文化,学校通过走走看看、说说比比、做做尝尝等一系列苏州饮食文化体验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五家苏州名店的来历及其文化底蕴,熟悉五道苏州的名菜,知晓五种苏州的名点或民间小吃,参与制作一道苏州的小吃,分享劳动成果,高高兴兴度过六一儿童节。通过为期一周的“食在苏州”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深深感受到生活在苏州这人间天堂的幸福。苏州的风韵并不全在于园林,脍炙人口的唐诗《送人游吴》 中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是苏州的命脉,桥是姑苏的标志。苏州的每一座古桥,都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有着它独特的风姿与神韵。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更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元素。学校为期一周的科技节在校园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热潮的同时,更让学生通过英特网了解了苏州的桥文化,深刻领悟了苏州“东方威尼斯”美名的蕴意,激起了全体师生对水城姑苏灵性和魅力的敬叹和神往。“吴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周”是学校集中进行吴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一周里,从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开始,到所有活动、课程都渗透吴文化元素。英语课上,教师设置了本地方言翻译、当地人文知识篇目补充阅读等环节;自然课上,教师补充介绍本地水产物种,并和一起学生制作标本;体育课上,老师和学生玩吴地民间游戏等。各班的板报统一围绕吴文化出版;全校学生分年级进行吴文化知识竞赛; 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先和学生了解吴地的人文历史,再实地考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目的去游玩。
近几年来,跨小注重品牌特色教育,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让民族艺术走进课堂,让高雅艺术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更是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委婉迤逦、细细柔柔的苏州评弹;唱腔华丽、念白儒雅的昆曲……小演员们将兴趣班中所学尽情地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孩子们获得了表达自我的通道,变得更加大方、自信。深涵巧秀的吴文化艺术教育是跨小师生心中一抹绚丽的色彩。去年11月,由园区教育局组织的德育现场暨特色展示活动在跨塘实小召开。到场领导专家评价学校的吴文化底色已经切切实实地关联到了学校的亮点工程,变成了一个核心点。学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提升学校内涵。吴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课题,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以环境来渲染、熏陶学生。在硬件建设方面注意引进吴文化的元素,学校有吴文化气息浓厚的“吴文化走廊”,有苏州园林式的主题区域“梅园”“豆园”“桂园”“生态园”“竹园”等;学校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把吴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学校自编了校本教材《吴文化100课》,每个年级利用校本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学习、传承吴文化;学校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吴文化建设的渠道:邀请苏州名家,让“昆曲评弹”、“桃花坞木刻”进课堂;建武术基地,乒乓馆,让我们的孩子接受最专业的指导。几年下来,在社区的小舞台上,在市里的大舞台上,都有学校孩子的身影,孩子们捧回一张张奖状,孩子们在成长,学校的内涵在提升。
人文跨小
近年来,跨塘实验小学依托课题研究,以校本教材“吴文化一百课”的开发为支撑,将吴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融入学校德育课程。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内涵与品质,吴地文化在校园得到了创造性的传承与发展。2013年3月,跨小又借助“苏州市优秀德育案例评比”这个契机,总结回顾了近几年的教育活动与成果。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跨小的德育工作案例顺利通过层层筛选评比,成为区优秀案例参加全市评选。随后,又以其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视角在全市20所参加决赛的学校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吴韵书香,满卷亮彩。我们相信,在“切合实际,关注过程,着眼细节,重在落实”的“切实教育”理念引领下,跨小的吴文化特色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宽!
跨小以课堂为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抓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实行以身作则、阳光管理的方式。学校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要把备课在学校内网提前上传,包括学校领导,这样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是监督者,都是管理者。学校在课堂教学方面,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前五后十”到“精讲巧练”到“生本课堂”,无不体现出课堂追求实效,追求活力的理想。课堂教研活动从“拷问校长课堂”到“开放行政课堂”,无不体现出学校领导以身作则,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从“推门听课”到“蹲课”,分析、研究课堂的流失,细节决定课堂实效……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几年,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跨小以管理为抓手,向管理要效率。学校引进了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制定了学校的管理文件,建立了学校月工作内审制。学校深化改革,执行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制,管理部门实行“大部委”,学校只设立“教育处”和“综合处”两个管理部门。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现在学校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工作积极、有责任心的群体,现在学校的管理队伍是一个有能力、有思想的团队。在全体跨小人的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区文明单位、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红领巾绿色学校、苏州市三星级队室、苏州市先进职工之家、苏州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省绿色学校、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
教育是立国之本,,随着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深化,中国的教育改革也随之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完善人格的人才,中华民族能否重新崛起于大国之林,取决于人才的质量。中国的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正在阵痛中思考、摸索,寻找提升自己、走出困境的道路。跨小所探索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无疑证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源于人们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文化影响,由生物人变成文化人的过程。先辈的引导和教诲,社会的褒扬和惩戒,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一种文化观念。我们接受各种教育、参与这样那样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接受教化。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化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一个人小到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是一定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文化的产物。
跨小依托吴文代进行素质教育,不仅适应了学校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且对学校文化进行适时地调整、更新、丰富和发展,实现学校文化的不断创新,成为跨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历百年沧桑,承吴韵新风,育学子成才,铸百年辉煌。让学生成材,让家长放心,让群众满意,创“素质”之优是全体跨小人向社会的承诺,也是永远的追求!
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邮箱:ktzxx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