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教育就是对学生国家民族的大爱

标签:
大爱教育教育 |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育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科学的成才观,不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而是给学生一个更美好、充实和难忘的空间生活。学生的心灵是否舒展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心灵舒展的学生必然会欢乐而轻松的飞。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认为的,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所以说教育就是对学生国家民族的大爱。
爱是什么?现代人对爱的解释太花里胡哨,太虚无飘渺,让人觉得无所适从,感到想爱太难、真爱不易。其实爱是人性中一种最本性最本源的特质与属性,爱很朴实,很朴素,很细微,很平常,丝毫没有神神秘秘的意味,更没有多么高不可攀的境界。根本用不着那么多华丽华美的辞藻去渲染烘托,用那么多所谓超前的理念与时髦的理由去诠释、去注解,用那么多皓首穷经的精力、用那么多结构严谨的词句去编织匪夷所思文字游戏。我这里所提到的爱是人间的大爱,当然也包括男女之间、家人之间、同事之间等相对狭义的爱。其实,爱就是多替别人着想。能时刻为别人着想,心里装着别人和别人的事,体谅别人的感觉与感受,就是人间最伟大最无私最质朴的爱。说句实在话,早在2500年前的圣人孔子,就已经对爱做了最通俗最准确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譬如,你坐车的时候,想到没有座位的老人和儿童很不方便,于是把座位让给了他们,这就是爱;你吃饭的时候,想到还有许多吃不饱饭的人,这就是爱;你穿得很暖和的时候,想到还有多人为过冬而发愁,这就是爱;你进电梯的时候,想到为长者、为女士让让路,这就是爱;你高兴了想大声的唱几句,但想到有可能妨碍别人,于是把声音压到最低,这就是爱;你溜宠物的时候,想到宠物会随地便溺,会到处乱跑,于是,你清洁到宠物的粪便、用绳子限制宠物的活动范围,这就是爱;不窥探别人的隐私,不打听别人的薪酬,不好奇人家的长相,这就是爱;见到树木不乱攀、见到花草不乱折、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等等,这就是爱。因此,爱不单要有所思,更要有所为。爱很具体,又很抽象;爱很容易表达,又很难描述;爱很普通渺小,却又很高尚伟岸。爱就是多替别人着想,多替别人考虑。只要我们大家都这样的想、这样的做,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育就是对学生国家民族的大爱。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塑造灵魂这一神圣的使命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老师虽然很清贫,但也是最富有的,因为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有着勇往无惧的精神,是任何乌云也挡不住的;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对于一个老师而言,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丰富精彩的生活本身!老师的一生也许终不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像山间的小溪,以乐观的心态一路欢歌,奔向海洋;当如馨香的百合,轻展带雨的花瓣儿,聚合摇曳的身影;当如灿烂的星辰,甘于在静寂里守望天空。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心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实现人生自我,这是老师对教育的大爱。
教育就是对学生国家民族的大爱。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老师。老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不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大爱。
教育就是对学生国家民族的大爱。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和学生关心的大事。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办好教育不仅要靠财力,而且要靠心力。教育需要教育人怀着对教育、对孩子、对国家民族真挚而深沉的大爱,而不是面对从幼儿园开始就感受压力和痛苦的儿童,面对沸腾的舆论和要求变革教育的强大社会压力,存在的严重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但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坐而论道,视若无睹。这是老师对国家民族的大爱。
唯有教育这种大爱,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自由民主。课堂教学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关注的,课堂气氛越活跃的,学生越自由的,他们可以不用端坐在桌前、可以自由活动、发言可以不举手、可以在任何时候中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想问的任何问题……但是,学生的自由是有尺度的,是一种在公共道德和规则的约束下的自由。学生虽行动自由,但没有喧哗;学生虽有讨论,但没有失去秩序;课堂上不会出现交头接耳、打闹嬉戏的的现象。在这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老师讲得很少,要求学生背的更少,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却很多。老师就会提出许多让学生感兴趣的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交流,自己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一节课成功与否,不是看学生记住了什么,而是看学生是否会学习、是否引发了继续探究的兴趣、是否体验到合作的成功感。表面上课堂虽然没有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学生的眼光己经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没有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学生懂得了怎样去思考问题,学会面对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所以老师讲多讲少不是关键,关键是学生悟的多少,这也是美国课堂教学的精髓。
唯有教育这种大爱,才能让学习内容变得灵活开放。我们的学校都是以“班”为单位安排课程,班级所有学生的课程安排整齐划一。而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都没有统一的课程表,他们是以“每名学生”为单位安排课程,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做课程。小学高年级学生实行分层走班制,根据自己某学科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难度的内容;小学低年级,不分学科,没有统一教材,这更为学习内容的开放与自由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表面上“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际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如班级人数太多、课时紧张等。而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实行的“选课制”和“走班制”真正实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唯有教育这种大爱,才能让课外作业变得生动活泼。课外作业,可以说天天都会布置,课后练习题,甚至是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学生的作业也很“多”,任务也很“重”,经常给学生布置“大型”作业,几乎每一个作业都是小小的系统工程,这些作业一般没有标准答案,更注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需要付出很多,不仅要上网、去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更需要绞尽脑汁,探索尝试,战胜难关。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兴趣无穷。正是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搜集信息和归纳整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这些能力对学生们的一生都是有用的。
综上所述,有爱心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教育,是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对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学生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爱心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人应有最起码的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具备对学生国家民族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