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365:泉水奔涌——北大日记(324)

标签:
365教育北大燕园水系 |
分类: 家在燕园 |
从北大西校门进入校园,首先看到一座正对着西门的起伏的小桥。桥下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一般人一进到校园,就立刻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一块大草坪通向中式建筑的办公楼,草坪上还树立着一对北京已经十分罕见的古建筑华表,气势宏伟。草坪左右两侧是同样属于中式建筑的外文楼和化北楼。这一带一气呵成的建筑氛围特别具有魅力,以至于人们经常忽视了一进门的小桥和桥下的水池。
北大现在的校园是燕京大学的旧址。据说,燕京大学有一项传统,就是每年的新学期,高年级的学生会把新入学的一年级男生扔进桥下的水池,作为对于新生的特殊“见面礼”。我曾经见过新生在水池里扑腾,其他学生在岸上嬉笑的照片。好在水池并不深,天气也不十分寒冷,并不会有什么安全问题,大家在一起也是一乐。
我们年幼时,对于这个小水池的印象则是其他方面的。当时,在靠北边一侧的水池边上有一个又黑又粗的大铁管子。每到天气暖和的时候,铁管子里会有汩汩的泉水奔涌而出,水来自玉泉山水系,既清冽又甘淳,可以直接饮用。夏天每当我们从校外又累又热又渴地从西校门回到校园时,总是先跑到铁管子那里,尽情地“咕咚咕咚”喝上一气。喝过之后,暑气顿时烟消云散。但是想起来也奇怪,尽管校园里人人都知道这是来自玉泉山的天然泉水,并没有任何人打水回家喝。只是任它自由奔涌,滋润北大校园里的大大小小的河湖港汊。不得不承认,被泉水浇灌的校园带有一种湿润的气息,草木更加葱茏,花朵也分外娇艳。
再后来,不知道何年何月,大铁管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自然,来自玉泉山的山泉水也没有了。整个北京缺水,北大校园也不例外。校园里很多边边角角的水系干涸了。最后,连未名湖也缺水了,需要每年购买“中水”来灌注,以期留住“一塔一湖”的景致。但是,中水的质感怎么能够和玉泉山的泉水相比呢?不仅浑浊还带有不少杂质,连鱼也很难在其中游弋了。
再回到一进到西校门的那座小桥下面的水池,自然还是有水的——为了景观不能没有水。有时我还看到水中有一群红色的金鱼在游动——这是早年没有看到过的景象。但是,我还是更希望,一抬头,就可以看到那支又黑又粗的大铁管子,“突突突”地向水池中涌流着泉水——来自玉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