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8@365:睿智的说者——北大日记(323)

(2016-08-25 22:45:13)
标签:

365

文化

林徽因

钱钟书

分类: 大千世界

一般人可能认为,社会科学方面的著名学者,既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那么平时言语之间,包括讲课和闲聊,也一定是文采飞扬,妙语连珠,令人爱听的很。但是,根据我的了解和观察,并非人人如此。

有些学者,虽然满腹经纶,著书立说,但是性格安静,沉默寡言,不善言辞。还有些学者,虽然愿意多说话,但是好像是茶壶里煮饺子,口才有限,讲话平淡无奇,并不能够吸引人。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倒回去,如果上天给我机缘,我最想听哪位学者说话?不仅是讲课,而且也包括闲聊。做一个奢侈一点的梦,有两个人,一女一男,一位是著名建筑学家和诗人林徽因女士,另外一位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

有人会说,这不是做梦吗?确实是做梦。凡是亲自听过他们说话或者闲聊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而且很多人都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带着笔记本,把他们的话仔细记录下来,慢慢品味。再设想一下,要是当时能够录音,把他们的话录下来,该是多么有意思。

林徽因女士的健谈,在上个世纪30年代她和先生梁思成在北总部胡同的家里的文化沙龙“太太的客厅”,就闻名遐迩。林徽因女士在一群著名学者的环绕之下,成为这个沙龙的中心。至今,我也不认为这个客厅是一般意义上小布尔乔亚附庸风雅的场所,而是一个文化学者广泛交流,砥砺思想和智慧的集结地。他们谈话的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纵横各个学科领域,跨越中西方文明。根据很多人的回忆,林徽因女士简直是有点“话唠”呢,她一旦开始说话,简直是滔滔不绝,飞珠溅玉,旁人都插不上嘴,但是都听的津津有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徽因女士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观察者、学习者和分享者,同时有着很好的表达能力。

如果说,林徽因女士的口才是以“太太的客厅”闻名,钱钟书先生的口才则是通过一对一的谈话令人觉得珍惜。不少他的朋友、学生和熟人,但凡在非常轻松的场合之下听过他的谈天说地,都觉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不仅满腹经纶,旁征博引,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上个世纪80年代,他的学生也是同事薛鸿时担负帮助他借书还书的工作,不时可以去钱钟书先生在北京三里河的寓所造访。有时钱钟书先生事情不是那么多的时候,喜欢和他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在有限的时间内,谈话的信息量非常大,以至于薛鸿时经常后悔没有把他的聊天内容好好琢磨。钱钟书先生的脑海和内心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与他谈话,等于打开宝库的一扇门或者以扇窗,可以洞见其中无尽的宝藏。还有材料记载,国门打开之后,钱钟书先生跟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欧洲,在意大利开会,与会者提问,钱钟书先生用各国语言回答,既流畅诙谐又言之有物,很多人都惊叹经过“浩劫”之后,中国还有这样的硕果仅存的文化巨擘。

成语说,言为心声;成语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用在这两位谈话高手身上,真是名副其实。面对这两位学贯中西,在各自的领域中造诣深厚的学者,能够有幸听过他们的聊天谈话的人大约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已经渐行渐远,但是留下的文字和著作还在,留下的奇闻轶事还在,留下的话语——虽然没有被录音机记录下来,但是通过口口相传,仍然令我们怀念和向往。

238@365:睿智的说者——北大日记(323)
林徽因女士。


238@365:睿智的说者——北大日记(323)
钱钟书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