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9@365: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北大日记(315)

(2016-05-08 22:44:56)
标签:

365

教育

通识教育

分类: 教师生涯

北大是一所十分强调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大学。一直以来,“宽口径、厚基础”是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对于专业有所侧重,但是不过分强调,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目前,北大的“元培计划班”在本科生入学时,前两年甚至不分文科和理科,学生上很多基础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到大三的时候,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文理科专业。

对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一直很关注。记得若干年前,我校一个理科高材生因为学业出色,毕业后被留校当老师。但是,他在和同事相处时,总是磕磕碰碰,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规则,似乎都无法掌握。后来他被学校派出国进修,一个人竟然无法收拾行李,只好把他的母亲请来帮助他打理行装。当时,我就感觉如果一个人只是在专业领域杰出,但是其他方面去都是“短板”,恐怕未来的发展也不会很顺遂。我感觉这个学生似乎缺少通识教育这一课。

最近读香港中文大学伍宜孙书院院长李沛良教授写的一篇文章《掌握创新科技做成功现代人》,在其中,他也特别谈了自己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和体会,很多想法非常好地阐释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此与大家分享。

他提到。在上个世纪,香港人大多数偏重专科教育和培训。无论是政府、企业、老师、家长或者学生都要求学校提供专门学科或专业培训,以便更好地升学和求职。社会要求的是专业人才,学校偏重的是专业教育。但是,他所就读的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稍微例外的学府。自上个世纪中叶成立以来,中大一直坚持书院制度及通识教育科目。但是,实际上不少学生在就读期间还是偏重主修科目,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数时间是草草应付了事。但是,李沛良教授于1965年从中大崇基书院毕业之后,竟然发现很多校友不约而同地认为,当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十分珍贵,是他们多年来为人处世的一项重要资产,甚至比主修专业课程更加有用。

李沛良教授认为,专业学科如物理、电子工程、法律、会计、医学、音乐、心理学等自有其用处,让学生可以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有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但是,人生在世,如果不善于与人相处,不懂得处理复杂的行政和人事关系,而且目光狭隘,言语枯燥,思想呆滞,就只能够做一个受人支配和为人效力的棋子,难以做一个纵观全局,进退有度的棋手。通识教育包括不同范畴的学科和不同领域的课外活动,其好处是使学生视野开阔,思想灵活和具有批判性,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和与不同的人协作。此外,通识教育使得学生的谈话内容丰富以及富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社会所需要的是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区的积极协作和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人才方面,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通识思维和包容气量的人才,善于与人沟通和合作,做事有策略,有热诚,有毅力和有公益心。出于以上原因,近年来,香港学校已经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我想,无论是学习何种专业,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有很大一部分在日后会被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新。但是,通识教育给予学生的是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旦被掌握,是不会过时并受益终生的。因此,内地已经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校应该把这一优势继续保持下去,而那些尚未在通识教育方面起步的学校要加紧追上。学生和家长也应该重视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

129@365: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北大日记(3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