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365:老去的北京——北大日记(313)
标签:
365健康老龄化社会 |
分类: 大千世界 |
在北京居住的时间越长,越是感到北京的老年人多。当然,在北大东门附近的五道口城铁车站,换乘13号线的人以年轻人居多,号称“小宇宙”。但是,在北大清华校园里或者校园附近居住的教师,多是白发苍苍的上了年纪的人。走到北京内城的街道,看到在胡同里来往和闲坐的的也多是老年人。
出得家门,看到住宅小区院子里有很多老年人,他们或者拉着推车去买东西,或者拄着拐杖散步。他们经常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无他,打车,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叫车服务,只能够干等街上跑的出租车。乘坐地铁,很多地铁没有供老年人使用的上下电梯,而且换乘很不方便。所以公共汽车成了对他们最为方便的交通工具,上了车,经常看到满车白发老人,60多岁的人要给70岁、80岁甚至奔向90岁的人让座。
北京老年人最经常聚集的地方是公园,但是要看天气情况。天气好的时候,有很多老人带着小板凳,茶水、简餐和录音机,到公园唱歌、跳舞,中午吃过饭找个阴凉的地方打个盹,一呆就是一天。如果平时你有时间,到颐和园、景山公园或者玉渊潭公园去看看,全是老年人的天下。一般除了公园,老年人没有其他地方可去。有的社区有老年活动站,有的没有。
现在医疗和健康条件改善,老年人都高寿。过去“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80岁、90岁的老人很常见。北京不少老人选择独居,不是没有子女,而是子女或者忙于工作或者两代人生活习惯不一样,一起住容易起冲突。独居老人有的找个保姆陪伴,有的没有,因为现在可靠的保姆也不好找,保姆的工资很高,老人收入低就负担不起。老人要是不生病,生活还能够自理,独居也是一种选择,但是一旦有病,就很难独居了。很多这样的家庭需要也已经是高龄的子女来照顾更加年老的父母。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虽然积极提倡居家养老,但是很多社区没有家庭病床并缺乏家庭护理人员。不少老人希望在不能独居之后进入养老院,但是目前北京普通的养老院已经供给不足,一床难求。少数过于昂贵的养老院,工薪收入的老年人又负担不起。还有一些老人选择投奔在国外定居的子女比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以便享受这些国家的养老服务。
“老龄化超过30%后,我们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要从现在开始从长计议。”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这样说。“养老服务家庭担不起、政府包不起、企业赔不起,既不能由政府办,也不能完全推向市场。”李红兵说,“需要家庭、企业、社会和政府等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但愿通过方方面面未雨绸缪的顶层设计,这样的合力早日形成。
对于所有居住于此的人们来说,一个老去的北京,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老有所养的北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