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65教育北大 |
分类: 家在燕园 |
在北大校园最北边的朗润园,坐落着8-13公寓。在13公寓右手,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可以通向校园的西校门。在小路的中途,有一座不起眼的石桥。而今,这座石桥左手通往至福轩(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所在地),右手是一片作为苗圃和花房的空地,毫不起眼。
在若干年之前,这片空地上坐落着一排小平房。房间不多,大约三、四间的样子。虽然是中式平房,却是西式装修:玻璃窗白纱帘,整洁的卫生间和厨房。院子里遍植花草。这座房子里,住着北大西语系教授罗伯特·温德。
根据百度百科,温德教授生平如下:
罗伯特·温德(Robert Winter,1887—1987),北大清华英语教授,祖籍法国,在美国出生与读书,曾留学法国。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常去美术馆欣赏名画,结识了当时留学的闻一多,在闻一多的举荐下,他到东南大学任教。1928年清华学堂改为国立大学后,他和吴宓、闻一多一起到清华,参考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的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了清华大学外文系的课程设置。珍珠港事件后,温德到昆明西南联大。1952年院系调整,温德先生来到北京大学。与北大生命相系35载,“享年百岁,无疾而终”。
在温德教授的学生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中国学人:曹禺、李健吾、张骏祥、钱钟书、赵萝蕤、田德望、杨业治、盛澄华、吴达元、李赋宁、王佐良、何兆武、季羡林、杨绛。他同理查兹(I.A.Richards)和燕卜荪(William Empson)是好友,这些外教中,他最没架子,和同学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幽默、开朗,不给学生压力,其课堂场景事隔半个多世纪很多学生依然能够清晰回忆。80来岁的熊毅老师回忆上世纪40年代的莎士比亚课堂说:温德上课语音、语调、表情非常考究、非常丰富,听他一堂课就像看一场演出。他讲莎士比亚是经过自己深入体味以后传达他自己的理解,并不单单讲解理论。《联大八年》一书介绍温德的另一门课说:“温德先生年逾六旬,而活泼仍如少年,讲解英诗时,或模仿尼姑,或假作魔鬼,‘唱作俱佳’,时常哄堂。”温德的博学是惊人的。他能说中国话读中国古籍,如《庄子》之类,还贯通拉丁、希腊、西班牙、法、德等多种文字,是活字典和百科全书。
杨绛先生在其后来所著的回忆录中,曾多次回忆温德教授。提到解放后50年代她和钱钟书先生住在北大中关园时,曾去北大朗润园温德家拜访,并听他用唱机播放交响乐。她所说的温德教授的家,就是我上面描述的住所。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年幼时住在朗润园13公寓时,因为经常走13公寓边上的这条小路,有时会遇到温德教授。那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腿脚仍然健硕并勤于锻炼,经常见到他在校园里骑自行车,一派不服老的样子。他的生活起居由一位姓张的伯伯一家照顾,他们全家和他住在一起。他的小院子虽然很漂亮,但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是很少去玩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他有种不怒自威的气质。他和住在我们楼下的北大西语系教授赵玲克娣、蔡斯特和谭玛丽来往比较多,因为他们都是西方人,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但是这几位都是德国人。
70年代中期,我家搬离13公寓之后,就不知道温德先生搬往何处了。当时,我记得他还是居住在那所房子里的。
10多年前,我再到他的旧居处,房子已经被完全拆除了,那块地被作为苗圃。我心里感到非常可惜。即使1987年温德先生去世之后,这所房子也还是应该很完整的并具有保留价值的。不过,学校里的任何空间都弥足珍贵。如今,再路过那里的人如何会想见多年之前,在北京暖融融的阳光下,有一位精神矍铄的外国老人在花丛中的藤椅上喝咖啡,房间里传来隐隐约约的古典交响乐曲,不远处,是未名湖和博雅塔,这位外国老人和中国、和北大有着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