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3@365:那些“难倒”老师的学生——北大日记(269)

(2016-03-23 13:57:37)
标签:

365

教育

北大

分类: 教师生涯

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要面对的学生形形色色,有时会出现一些能够“难倒”老师的学生。

 据说,当年在北大,胡适先生从海外学成回来,二十七八岁就被聘为北大教授,开设的课程大受学生的欢迎,一时间风光无限。那时,一位北大学生——后来大名鼎鼎的傅斯年教授,还是学生,只有20岁出头,师从黄侃、刘师培这样的国学大师,也算是满腹经纶了。傅斯年等一伙高才生对于胡适的本领有所怀疑,于是推荐傅斯年代表大家去胡适的课堂听课,一探虚实。傅斯年在课堂上,不只是听课,还频频发问。遇到这等“行家”学生,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胡适心里不免有些发毛。后来胡适回忆,当时傅斯年这类学生的国学根底与自己难分伯仲,由此每次上课都精心备课,以防被学生“难倒”。在这样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傅斯年成了胡适的学生,两人保持了终身的师生之谊。

在我早些年的教学经历中,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学生。最早教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时,有一位姓何的本科生,非常用功。每次我向学生推荐的参考书目,他全部都读完,读的速度比我还快,之后向我提问请教。以后,这位学生出国留学,回国当老师,学术发展的道路非常出色。

其实,在课堂上遇到这种真正能够“难倒”老师的学生,对于老师是一种很好的激励。说明这个学生非常用功,对于课程有很大的兴趣。在学生的激励之下,老师也需要加倍努力充实自己,精心准备课程,最好别被学生“问倒”。所谓教学相长的本意,就在这里。

可惜的是,现在的学生上课时更加关注课程考试的分数,同时还被不少其他的事情分散了精力。所以那种真正能够“难倒”老师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了。

83@365:那些“难倒”老师的学生——北大日记(26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