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65:如何看待考试成绩——北大日记(240)

标签:
365教育考试 |
分类: 教师生涯 |
每次考试完毕,都会有同学为自己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感到纠结和焦虑。确实,学习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学习绩点、关系到保研和外推、关系到出国申请等等未来发展问题,所以我很理解学生们的心情。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非常在意考试成绩。其实,这种在意从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了。尽管我上中学时“文革”还没有结束,整个学习的大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是我上学的北大附中,学习的氛围一直还是比较浓厚的。这和我们学校的那批老师有关。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在北大受到批评或者批判,被“下放”到北大附中。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降格”,或者说是大材小用,本来教大学生的老师去教中学生。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则是一种“福利”,而且这些老师也没有因为教授中学生就不负责了,同样是严格要求认真授课。特别是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强调要抓基础教育,在学校中掀起一股“学习热潮”。我们中学甚至开展了数学、语文和英语竞赛。在这种氛围之下,我一直很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希望自己考试总是得到高分,甚至满分。1972年,我写的一篇作文《100分不是满分》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少年节目广播,还被推荐到英文版的《中国建设》上发表。
到了大学阶段,我一直对于学习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各门课程的成绩也算优秀。但是,此时我开始对于自己过于纠结成绩的高低有了一定的反思。首先,过于看重一门课程的成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对这门课的真正兴趣,或者说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其实,从课程学习中感到最有所收获的地方也许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其次,过于纠结一门课程的成绩,一旦成绩不理想,对于自己的自信心打击不小。其实,一门课程没有考好,可能有多种原因,或者自己没有复习到重点,或者自己对于某些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还不够透彻,或者是老师出题的角度比较特殊,但是,这些原因中没有一项值得自己去否定自己。在后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中,我逐步调整了自己对于考试成绩的想法,把重心放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上,不是过于看重成绩,反而感到学习的过程快乐了很多。
对于我的学生们,自然希望他们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但是也期望他们只要尽到自己的努力就好,不要过于纠结于成绩的高低——尽管很多时候成绩的高低非常重要。其实,若干年之后,当你回过头来再看你所学习的课程,印在你脑海中的是那些有意思的知识和理论,至于成绩是多少,你不是会很在意了。